苓桂术甘汤方歌_苓桂术甘汤方歌趣味

       苓桂术甘汤方歌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好用的苓桂术甘汤-医案纪实

2.?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

3.高分急求“加味苓桂术甘汤”的熬制方法!治疗内耳眩晕症,怎么熬制药性最好?求专业人士指点,感激不尽。

4.中医内科经典总结,考试的朋友看一看

5.张仲景的千古祛湿第一方

6.怎样巧记中药方剂

苓桂术甘汤方歌_苓桂术甘汤方歌趣味

好用的苓桂术甘汤-医案纪实

       1.青年吴某,2014年4月因搬家数日不安顿、慌张劳累,12日持重物后大汗淋漓,下午1时突发心律不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平均约2—3分钟心脏就剧烈地跳上一会儿,以至于头眩、心慌、胸闷,无法继续手头上的工作。来诊时有恐惧感,右手紧捂胸前。我抓住其大汗后发病给他开了一剂桂枝甘草汤。大家也许会疑问:这是心脏病啊!你开这样的药不好吧!其实我们中医人看病针对的是证而不是病,遵循的是见证发药,方证对应。这个患者的病机符合“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时你又要问了,这个患者没吃发汗药啊?你呆板啊,吃解表药发出的汗谓之汗,其他原因的出汗就不是汗吗?这个患者干重活后出汗就人为的“解表发汗”啊,符合过汗伤及心阳、心阳虚、心无所主的病机,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补心阳即可。

        13日复诊,非常有效,但心跳没有完全控制好,我再次审视了他的病情,给他加了两味药白术、茯苓,即桂枝,甘草,白术,茯苓。一剂中的。病一下子就全好了。为什么要加白术、茯苓呢?因为我发现他还有脾虚湿盛的表现,可能这个人平时脾胃功能不是很好,心和脾是母子关系,火生土,在心阳不虚的时候,虽然有脾湿,但是勉强可以维持平衡,彼此相安无事,如今心阳一虚,脾不化湿,水气趁虚而入,水气凌心,犯上作乱,所以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兼顾脾湿的问题,一方面补心阳,一方面健脾化湿,双管齐下才可以。

        注意了使用苓桂术甘汤不可加减。患者虽说病愈了,因这次病来的迅疾,又那么重,所以请求我再给他开几付药,巩固治疗,顺便调理一下身体,我心思“阳加阴谓之汗”,患者大汗过多伤了心阳也有可能伤及心阴,所以就用苓桂术甘汤加生脉饮(气阴双补,其中的人参也可以大补元气)谁知服后病情立马反复,去掉生脉饮单服苓桂术甘汤,病情立马又好转。

        2.黄老太,病头晕月余,因她这个晕是脑瓜勺那个地方晕,所以前医或按颈椎病治疗,或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或按脑梗塞治疗等都没有效果。《十问歌》“再兼服药参机变”其实前医也间接地帮了我的忙,我直接排除了前面的那些病,抓住“起则头眩”的苓桂术甘汤证,几付药,很快治愈。

        3.陈某,心下微满、头昏沉一段时间后,某日突然头重脚轻,头晕眼黑,如坐舟船,坐在办公桌前头都抬不起来,在同事陪伴下前来就诊。我通过问诊得知,这个同志平时特好运动,晨练运动量特别大,每次都大汗淋漓,衣服湿透后,换衣洗澡,日日如此。四诊合参,脉沉紧,心下微满(苓桂术甘汤证的心下逆满)患者还有一个症状,因极不明显,稍不留意医者就会忽略,这个患者说他这段时间胸部有一股轻微的气流通过,瞬间即逝,每天都有那么几次出现(这个是苓桂术甘汤证的气上冲胸),你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都占全了,3付苓桂术甘汤下肚病就好了。大家平时锻炼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因体适宜,无过不及,这个病例对我们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他每天都锻炼的那么凶,时间久了,损伤心阳脾阳,脾阳一虚化湿功能大打折扣,再加上大汗后立马淋浴,内湿外湿合并进一步加重病情,险些酿成大祸。

        4.青年吴某某,肠胃不好,近期饮食稍有不慎,就会胃部饱满。2018年8月5日中午自行吃了中成药胃立康片(说明是每次吃4片,日两次,患者是每次吃5片,日3次),8月5日晚上吃1次,8月6日早上吃1次,8月6日中午突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的非常频繁,午饭还没吃完就双手按着心脏急急忙忙来找我看病了,发作间隙的心率是75次左右。我给他开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1付药病去大半。8月7日下午患者本来没有症状,16:00左右,自行加服一袋参芪颗粒冲剂,谁知服后约10分钟,病情很快发做,平均1分钟不到2分钟的样子就发作一次,间歇期心率65次,赶紧服用苓桂术甘汤,直到19:00病情才控制住,8月8日病情稳定,心率90次,8月10日心率恢复到80次。继续用药观察。

?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186

        胃痛良附散寒凝,保和丸消食滞停。

        柴胡散主肝犯胃,湿热中阻清中更。

        失笑丹参活瘀血,缓解刺痛效果灵。

        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虚寒轻。

        1.寒邪客胃证

        香苏散《局方》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2.饮食伤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肝气犯胃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4.湿热中阻证

        清中汤《医学统旨》

        医宗金鉴清中汤,二陈苓草栀连蔻;

        清中化湿和胃气,疼痛灼热一并消。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栀子、黄连、白豆蔻

        5.瘀血停胃证

        失笑散《局方》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

        血瘀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丹参饮《时方歌括》(丹参檀砂仁)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

        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

        6.胃阴亏耗证

        一贯煎《柳州医话》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

        芍药甘草仲景方,缓急止痛功效良;

        主治腹痛足挛急,服之病愈即安康。

        7.脾胃虚寒证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附 吐酸 195

        1.热证

        左金丸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除,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2.寒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附 嘈杂 196

        1.胃热证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用苓夏草,枳术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2.胃虚证

        四君子汤《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陈夏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3.血虚证

        归脾汤《济生方》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第二节 痞满 197

        痞满闷胀胸腹间,无形无痛按之软。

        饮食停滞保和丸,二陈汤方痰湿蠲。

        越鞠解郁疏肝气,湿热阻胃泻心连。

        胃阴不足益胃汤,湿痞补中益气煎。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2.痰湿中阻证

        二陈平胃汤《局方》

        二陈平胃朴陈皮,苍术甘草苓夏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3.湿热阻胃证

        泻心汤《金匮要略》

        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

        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连朴饮《霍乱论》

        连朴饮内有香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4.肝胃不和证

        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湿食火因;

        香附芎苍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枳术丸《脾胃论》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2.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第三节 呕吐 205

        呕吐总由胃气逆,详辨虚实定缓急。

        食伤外邪犯胃腑,保和藿香证有异。

        痰饮半夏合苓桂,肝气犯胃用四七。

        香砂六君脾胃弱,脾胃阳虚理中宜。

        胃阴不足不欲食,麦门冬汤胃阴立。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食滞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痰饮内阻证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小半夏汤有生姜,和胃消痰效力彰。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

        眩晕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4.肝气犯胃证

        四七汤《局方》

        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大枣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2.脾胃阳虚证

        理中汤《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3.胃阴不足证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汤用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粳,

        肺痿咳逆因虚火,滋养肺胃降逆珍。

        第四节 噎膈 213

        噎即噎塞膈为拒,痰气交租瘀所致。

        虚实标本当首察,启膈润燥利痰气。

        沙参津亏热结用,通幽淤血最相宜。

        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运脾延生机。

        1.痰气交阻证

        启膈散《医学心悟》

        启膈散中郁金用,沙参丹参贝荷苓;

        杵头糠与砂仁壳,噎膈津枯燥结通。

        2.瘀血内结证

        通幽汤《兰室秘藏》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

        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通。

        3.津亏热结证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4.气虚阳微证

        补气运脾汤《统旨方》

        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

        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

        附 反胃 219

        脾胃虚寒证

        丁香透膈散

        丁香透膈参术草,半夏木香香附好;

        砂仁神曲白豆蔻,麦芽化湿醒脾妙。

        第五节 呃逆 220

        呃逆动膈呃呃呃,食乖正虚至不和。

        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石膏多。

        若属气机郁滞因,五磨顺气勿蹉跎。

        更有阳虚理中施,阴虚益胃功效卓。

        1.胃中寒冷证

        丁香散《古今医统》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

        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

        2.胃火上逆证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3.气机郁滞证

        五磨饮子《医方集解》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4.脾胃阳虚证

        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5.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

        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第六节 腹痛 227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申病因。

        寒则良附热乘气,中虚脏寒建中饮。

        饮食停滞枳实导,气机郁滞柴胡运。

        瘀血内停少腹逐,通字义广法度深。

        1.寒邪内阻证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正气天香散《保命歌括》

        正气天香经血调,陈皮乌药气逍遥;

        香附苏叶淡盐水,祛寒还将干姜嚼。

        2.湿热壅滞证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3.饮食积聚证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沦》

        枳实导滞用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4.肝气郁滞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5.瘀血内停证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

        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6.中虚脏寒证

        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第七节 泄泻 234

        泄泻便稀更衣繁,湿盛脾虚最关键。

        暴泻藿香除寒湿,湿热葛根汤苓连。

        保和丸主伤食泄,久泄脾虚参苓散。

        痛泻药方肝乘脾,四神泄在黎明前。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湿热中伤证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3.食滞肠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参苓白术散《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2.肾阳虚衰证

        四神丸《证治准绳》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除油五味具;

        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3.肝气乘脾证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第八节 痢疾 242

        痢疾腹痛脓血圊,里急后重夏秋生。

        时邪疫毒内伤食,邪滞于肠气血壅。

        湿热芍药定权衡,疫毒需合白头翁。

        寒湿不换金正气,虚寒桃花真人呈。

        连理善治休息痢,阴虚久痢驻车更。

        1.湿热痢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2.疫毒痢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坚阴止痢功效奇。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3.寒湿痢

        不换金正气散《局方》

        (就是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 甘草、厚朴)

        4.阴虚痢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黄连阿胶治少阴,不眠脉细烦在心;

        鸡卵白芍与黄芩,水升火降法可钦。

        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驻车丸中有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全,

        虚坐怒责阴虚痢,清肠温脾力能堪。

        5.虚寒痢

        桃花汤《伤寒论》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

        真人养脏汤《局方》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寇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俐服之瘥。

        6.休息痢

        连理汤《张氏医通》

        连理汤=黄连+理中汤

        张氏医通连理汤,人参白术草干姜;

        黄连茯苓六味共,温中清肠效非常。

        第九节 便秘 249

        便秘粪结延周期,排出不畅有便意。

        传导失常病在肠,临床分证有实虚。

        积热麻丸气六磨,温脾半硫阴寒积。

        气虚黄芪血润肠,济川煎主阳虚秘。

        阴虚秘用增液汤,主症辨清牢牢记。

        (一)实证

        1.热秘

        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高。

        2.气秘

        六磨汤《证治准绳》

        (四磨汤 :乌药、槟榔、沉香、人参)

        (五磨饮子: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

        (六磨饮子:五磨饮子+大黄)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逆气,破滞降逆兼扶正;

        五磨去参加沉香,枳实白酒气厥振;

        大黄加入五磨内,气滞便秘六磨饮。

        3.冷秘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半硫丸《局方》

        半硫丸=半夏+硫磺

        (二)虚秘

        1.气虚秘

        黄芪汤《金匮翼》

        黄芪汤法意在补,气虚便秘此为主;

        麻仁陈皮白蜂蜜,肠通之后无痛苦。

        2.血虚秘

        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

        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3.阴虚秘

        增液汤《温病条辨》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

        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4.阳虚秘

        济川煎《景岳全书》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精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高分急求“加味苓桂术甘汤”的熬制方法!治疗内耳眩晕症,怎么熬制药性最好?求专业人士指点,感激不尽。

       痰饮病属中医学范畴,《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疗效显著。

        患者范某,男,52岁,农民。背部恶寒月余,口乾,但饮水少,喜热饮,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以手触其肩胛下角偏上处,约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否认近期感冒病史,无发热。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因患者口干少饮,喜热饮,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弦滑,脉症合参,辨证属脾阳不足,水气上犯之痰饮。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2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姜5片。10剂,水煎服,日1剂。嘱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 *** 性食物。

        服药后,患者背部恶寒明显减轻,其他不适症状亦有好转。药已见效,故采取守方之法,连续服用1月后,患者电话告知「背部已经不感到凉了,但是感觉嗓子还有痰,其他没有不舒服的」。笔者嘱其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桔梗10克,半夏10克,继续服1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属《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是脾阳不足,水饮泛溢,停留心下所致。清代李珥臣于《金匮要略广注》中亦有论及「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故心下留饮,则阴寒气彻于背,而阳气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下」指胃与胸膈之处。背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之处,心之俞穴在背部,饮留心下,寒饮注其俞,阳气不能展布,影响督脉温煦功能,故背部寒冷如手大。病机为饮阻心下阳气,背俞穴失于温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以温运脾阳,补气行水为主,从而达祛痰饮、通经络而诸症得消的目的。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体现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浊,为治饮病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葛根升阳,舒筋脉;生姜温阳化痰。复诊则参入桔梗、半夏加强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载药上行,直达病所。诸药为伍,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中医内科经典总结,考试的朋友看一看

       加水超过干药面4-5CM,泡15-20分钟,大火煎沸腾后,小火保持沸腾继续煎15-20分钟,倒干药汁备用,再加清水,平湿药面,大火煎沸腾后,小火保持沸腾继续煎10-15分钟,倒出药汁,将两次煎出的药汁合在一起,分成三等分,马上喝一次,6-8小时后加热1/3药汁喝第二次,10-12小时后喝第三次。第二天煎第二付药,同上。注:本药一般餐后半小时后喝药为佳。

张仲景的千古祛湿第一方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

        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

        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

        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匡。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 邪实正虚辨标本,寒哮寒痰射麻专,

        定喘汤方主热哮,缓解固本最相关, 肺脾肾虚有主次,玉屏六君肾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

        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苏子三子六君子,痰浊壅肺应精选。

        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丸,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肺痨正虚瘵虫罹,性属传染慢虚疾,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热盗汗特征具,

        月华丸治肺阴虚,百合秦艽火旺亟, 保真汤主气阴耗,阴阳补天大造需。

        八、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苓桂术甘半夏斟,甘遂半夏或己椒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

        邪犯胸肺柴枳长,若停胸胁十枣良,络气不和香附使,阴虚内热沙麦尝.

        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 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十、血证

        1.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咳血总由肺中来,燥热桑杏汤化裁,肝火泻白黛蛤合,阴虚百合固金筛。

        2.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吐血由胃呕吐出,泻心十灰胃热著,肝火犯胃龙肝泻,气虚血溢归脾主。

        3.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尿血实热小蓟饮,虚热知柏地黄斟,脾虚归脾汤堪用,肾虚山药功中肯。

        十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心虚胆怯安神志,心血不足归脾施,阴虚火旺补心丹,阳虚不振用桂枝,

        苓桂术甘水凌心,桃仁红花瘀阻治,惊悸怔忡当细辨,斟酌病情分虚实。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阴寒痰浊并血瘀,本属阴阳气血虚,标实宜通虚温补,血府逐瘀活法立,

        栝蒌半夏或白酒,痰壅寒凝证有异,左归生脉合养营,参附右归从本议。

        十三、不寐

        1.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不寐虚实道理深,肝郁化火龙胆斟,痰热内扰胃不和,温胆为法崇经云,

        心脾两虚归脾施,阴虚长沙妙绝伦,心胆气虚安神志,是疾尚虚医精神。

        十四、厥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厥证昏仆气逆乱,搐鼻参附针为先,醒辨气血与痰食,虚实气厥不一般,

        虚证四味实五磨,血厥独参通瘀煎, 痰厥导痰汤为主,食厥神术保和丸。

        十五、郁证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情志不舒郁证生,六郁总由气郁成,肝气郁结郁化火,柴胡丹栀证不同,

        半夏厚朴主梅核,甘麦忧郁伤神灵, 心脾两虚归脾施,阴虚火旺滋水清。

       十六、癫狂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癫证忧愁久致郁,气滞津聚伤心脾,痰气郁结顺气导,心脾两虚养心宜。

        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狂证恼怒不得宣,化火挟痰神逆乱,肝胆胃经审病机,生铁落饮二阴煎。

        十七、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痫证形成多先天,惊恐脑伤气逆乱,昏仆抽风吐涎沫、声类畜叫总由痰。

        定痫丸主风痰阻,火盛涤痰并龙胆,大补元煎合六君,心肾亏虚滋是全。

        十八、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胃痛良附散寒凝,柴胡主疏气滞型,肝胃郁热化肝煎,保和丸消食积停,

        失笑丹参活瘀血,一贯芍甘阴虚更,黄芪建中温脾胃,通则不痛含义精。

        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噎即噎塞隔为拒,酒食所伤忧思郁,标本虚实当首察,启膈润燥利痰气。

        五汁津亏得良剂,通幽瘀血最相宜,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右归延生机。

        二十、呕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胃失和降气上逆,虚实详辨定缓急,食伤外邪犯胃腑,保和丸施香正气。

        痰饮半夏合苓桂,疏肝夏朴左金一,理中脾胃虚寒型,麦门堪为胃阴虚。

        二十一、呃逆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胃气上逆呃呃呃,食乖正亏志不和,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柿蒂多。

        若属气机郁滞型,五磨顺气勿蹉跎,更有阳虚理中施,阴虚益胃功效卓。

        二十二、泄泻

        1)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

        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泄泻便稀更衣烦,湿胜脾虚最关键,藿香正气除寒湿,湿热葛根汤芩连。

        痛泻要方肝乘脾,保和食滞肠胃间,参苓白术脾胃弱,四神泻在黎明前。

        二十三、痢疾

        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痢下赤白并腹痛,里急后重夏秋生,湿热疫毒内伤食,损伤脾胃肠澼成,

        疫毒清凉白头翁,湿热芍药定权衡,寒湿胃苓重温化,阴虚驻车养阴清,

        真人善治虚寒痢,连理休息痢收功。

        二十四、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审病因,寒则良附热承气,虚则温补建中饮,

        实痛疏肝气不运,日久少腹除瘀根,另有食积保和丸,通字义广法度深。

        二十五、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便秘脾肾关系密,胃肠传导论病机,不通艰涩便时长,治分热冷与气虚。

        热结麻丸冷济川,气结六磨能解急,黄芪汤擅气不运,尊生润肠治血虚.

        二十六、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胁痛病源主肝胆,实多虚少气血辨,滞瘀湿热肝阴虚,以通为主虚滋肝。

        气郁当疏柴胡散,瘀血旋覆汤复元,肝胆湿热龙胆妙,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十七、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黄疸病由湿邪生,色分暗滞与鲜明,阳黄热重茵陈施,湿多甘露配五苓。

        急黄毒盛犀角解,阴黄术附寒湿凝,尚有木瘀郁血积,逍遥鳖甲随证定。

        二十八、积聚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腹内结块胀或痛,积聚病形各不同,聚证肝郁逍遥主,六磨食滞痰阻通。

        积初金铃失笑和,日久酌补膈下攻,正虚八珍化积施,重证切记图缓攻。

        二十九、鼓胀

        1)气滞湿阻: 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

        鼓胀气血水交凝,肝脾肾脏常俱病,气滞柴胡胃苓选,寒湿实脾温而行,

        湿热中满合茵陈,肝脾血瘀需调营,六味膈下主阴虚,脾肾阳虚附五苓。

        三十、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

        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诸风掉眩肝风荡,髓亏血乏痰火伤,晕眩呕恶汗自泄,急标缓本辨证昌,

        肝阳上亢天麻潜,气血亏虚归脾汤,痰浊中阻夏白术,肾亏左归右归方。

        三十二、中风

        1.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络脉空虚风邪袭,大秦艽汤祛风亟,肝肾阴虚风阳扰,镇肝息风滋潜需。

        2.中脏腑

        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

        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中脏闭脱必须分,突然昏到不知人,口噤手握二便频,脱则手撒汗如淋。

        阳闭羚羊角汤治,至宝安宫急灌进,阴闭涤痰苏合香,脱证参麦复阳阴。

        4.后遗症

        1)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2) 语言不利:

        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中风后遗治颇难,针灸推拿并锻炼,偏瘫补阳还五施,镇肝息风病机转。

        语蹇肾亏地黄饮,风痰阻络解语丹,阳亢天麻须加味,口眼歪斜牵正散。

        三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三十五、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水肿原因水湿起,越婢加术风水袭,五味消毒麻连豆,湿毒浸*用之宜,

        胃苓五皮水湿证,湿热雍盛疏凿立,脾阳虚衰实脾饮,济生真武肾虚易.

        三十六、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

        淋证涩痛小便频,湿热蕴结膀胱肾,热淋通利八正散,石淋石韦增三金。

        气淋虚证补中气,实证利气取香沉。血淋小蓟导赤散,知柏地黄虚实分。

        膏淋汤治虚膏淋,实证萆薤分清饮。劳淋无比山药丸,六淋转化要详珍。

        三十七、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癃闭似淋闭不通,上焦不外肺热壅,中清不升浊弗降,下属湿热肾不充。

        清肺补中上中施,八正济生下辨明,更有沉香疏肝气,尿阻代抵挡堪攻。

        三十八、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3)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腰痛悠悠酸无力,肾着沉沉不转移,若还湿热伴热感,痛如锥刺属血瘀。

        左右归丸肾虚主,甘姜苓术金匮立,四妙身痛逐瘀施,综合治疗勿劳欲。

        三十九、消渴

        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消渴三多体羸常,病在水金燥土伤,食乖情志劳欲过,阴虚为本燥标彰。

        上消肺热消渴方,中消玉女胃火炀,下消地黄肾阴亏,两虚肾气鹿茸良。

        四十、痹证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痹证风寒湿热乘,闭而为痛痹斯名,风盛走游防风取,寒则痛剧乌头通。

        重着麻木薏苡仁,红肿白虎加桂精,虚久独活寄生施,内舍五脏法道更,

        肝肾亏虚守虎潜,针灸推拿佐功成。

        四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内伤发热病缠绵,气血精亏脏腑偏,情志饮食劳倦因,孟浪发散或苦寒,

        阴虚内热清骨散,补中归脾气血研,血府逐瘀神方妙,丹栀逍遥热郁肝。

       四十三、虚劳

        五脏虚候立为目,气血阴阳大纲辨。虚劳病势多缠绵,内因外因先后天,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气虚主在肺脾脏,补肺加味四君良.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血虚须辨心与肝,养心四物汤效验。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阴虚在肺沙麦擅,心亏天王补心丹,脾胃阴虚汤益胃,肝肾补肝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阳虚里寒为征象,心用拯阳理劳汤,附子理中温脾土,右归丸方复肾阳。

怎样巧记中药方剂

       张仲景的千古祛湿第一方——苓桂术甘汤。

       源于《伤寒杂病论》,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该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1、苓桂术甘汤中的茯苓,药性平和,能够利水渗湿,有助于将体内多余的水分从小便排出,从而减轻水肿症状。同时,茯苓还能健脾安神,对于湿邪引起的失眠、心神不宁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桂枝在苓桂术甘汤中发挥着温经通脉、补阳散寒的作用。对于寒湿引起的关节疼痛、肩颈不适等问题,桂枝能够将体内的阳气补充进去,驱散寒气和湿气,通利身体的经络,缓解身体的疼痛不适。

       3、白术在苓桂术甘汤中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的功效。白术擅长解决脾胃问题,如湿寒引起的胃痛胃胀、水肿反胃等,能从根本上祛除湿邪。同时,白术还能促进身体的水液代谢,减少水分的潴留,缓解水肿症状。

       4、炙甘草在苓桂术甘汤中起着调和诸药的作用,能够增强药效,缓解寒湿引起的肠胃绞痛、关节不利等问题。同时,炙甘草还能补中益气,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使祛湿效果更佳。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

       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被公认为中医的经典之作,其中涵盖了伤寒和杂病的理论与实践。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医学著作,分为两个部分:伤寒论和杂病论。伤寒论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而杂病论则涉及了多种疾病的诊疗方法。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措施。他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将伤寒病分为六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这些理论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杂病论则涉及了多种疾病的诊疗方法,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张仲景在杂病论中运用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对各种疾病进行了分类和总结。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等,为后世中医在杂病治疗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也是世界医学的宝贵财富。这本书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临床实践的指导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痰饮

       方剂记忆教学法1 背诵方歌,重点记忆现今方剂学教材所选的正、附方剂近四百首,每首方剂由哪些药物组成,具有什么作用,主治哪些病证等基本内容,都应该要求学生熟悉或掌握,这是在方剂学的学习过程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的确,如果孤立地去记忆并掌握这些内容确实比较困难。因此,前辈医家们为了方便记忆,将方剂的重点内容提炼压缩,并用歌诀的形式编写成方歌,如麻黄汤的方歌是:“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该方歌只用四句话,就囊括了方名、组成配伍、功用主治及主症等主要内容。方歌是中医传统的记忆方法,其特点是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方剂学教学大纲对教材中要求掌握或熟悉的一百五十多首方剂,明确规定要背诵方歌。为此,笔者第一次上课就要求学生自备一个袖珍小本子,将已学过的方剂歌诀抄在上面,晨起或利用零碎时间背上几首,在背诵新方歌前,必须先背旧方歌,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背诀要做到一章一节地背,学到哪里抄到哪里背到哪里,有些同学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深有体会,觉得尽管书后附有方歌或有专门印刷的方歌小册子,但“手抄本”更亲切,印象深。我经常告诫学生:年轻时记忆力强,背熟的东西不易遗忘,因此,要求他们趁年轻时多背诵,反复背诵,每次上课前都要检查督促,并定期在课堂上默写方歌。好多经过见、实习的同学都感受到了当时上方剂课时为什么老师一再强调要背熟方歌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熟练而准确地背诵方歌,临床用方才可能得心应手。2 衍化延伸,扩展记忆这种方法是将部分基础方衍化出的系列方或通过适当加减而变成的类方进行纵横梳理、总结延伸,有机地联系,触类旁通,以扩展记忆。例如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其组成为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功用是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若加陈皮名异功散,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功兼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功兼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四君子汤除可衍化出如上所述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附方外,还可衍化为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正方。有时其药味组成仅相差一味而功用就大不相同,归类也不一样,如四君子汤去佐药茯苓加干姜为君名理中丸,归在温里剂,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四君子汤去君药人参加桂枝为臣名苓桂术甘汤,功用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此方属于祛湿剂中的温化寒湿剂。其它如健脾丸、枳实消痞丸、布袋丸、八珍汤等方都可以说是四君子汤的衍化方。笔者体会到重点掌握这类基础方的组成、功用以后,通过扩展,就容易记住更多相关联的方剂。3 理解贯通,加深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方剂的组成、方义、用法用量、功用(治法)、主治证等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只有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在理解贯通的基础上,才能加深记忆。例如寒下剂的大承气汤,组成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芒硝软坚润燥,以除燥坚;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其煎服方法为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且厚朴用量倍于大黄,故泻下与行气并重,攻下力最峻,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热结重证,为峻下剂;而小承气汤则不用芒硝,厚朴用量为大黄之半,且三物同煎,故泻下热结之力较轻,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热结轻证,为轻下剂;调胃承气汤不用枳实、厚朴,芒硝溶服,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热结之力较缓,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热结证,为缓下剂。这就从组成、用量、煎法等的变化来理解和推断其功用及主治证的差异。再如药味较多的独活寄生汤,相关内容比较难记,但根据临床辨证论治的思路,可从主治证的病因病机入手。该方主治久痹证,其病因病机特点是风寒湿邪合而为痹,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故治疗(即功用)既要祛风湿,止痹痛,又要益肝肾,补气血。在理解其病因、病机、立法之后,再分析其组成药物和方义:方名上的两药独活和桑寄生,既祛风湿,又益肝肾;秦艽、防风、细辛、桂心助独活祛风湿止痹痛,温经散寒;牛膝、杜仲助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以四物汤(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以四君子汤(去白术)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同学们觉得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对方剂进行这样的分析、推导、贯通,不但容易记,而且印象深,记得牢,可谓终生难忘。4 抓住要点,巧妙记忆中医方剂要掌握记忆的内容较多,如何熟记也得有个技巧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记忆的窍门。例如在讲解方剂的功用时,根据“以法统方”的原则,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记住方剂的分类,在明确共性的基础上,再抓住一些知识要点区别其个性。以理血剂中活血祛淤的方剂为例,其共性都有活血祛淤作用,而桃核承气汤中因含有调胃承气汤,组成中有大黄和芒硝,故兼下淤泻热作用,因主药桃核,祛淤作用较强,故有的教材称逐淤或破血祛淤;血府逐淤汤的组成除含有桃红四物汤,还寓有四逆散加味,故功用除活血化淤外,尚有行气止痛作用;补阳还五汤重用生黄芪,意在气旺血行,用桃红四物汤去生地活血,加地龙通络,故其功用为补气,活血,通络;复元活血汤用治跌打损伤,胁肋淤肿疼痛,药用柴胡、穿山甲等,故尚有疏肝通络作用,本方的组成可趣记为:将军(大黄)穿山,桃花(粉)红,柴草贵(归),再通过联想便可记忆其药物组成;温经汤的病机为寒、热、虚、实(淤),组成抓住气、血、阴、阳,补气用人参、甘草,养血用当归、芍药、川芎(四物汤去地黄),滋阴清虚热用阿胶、麦冬,温阳(经)祛寒用吴茱萸、桂枝(共为君药)和生姜,再加丹皮活血散淤,又清血分虚热,半夏通降胃气,有助于祛淤调经,诸药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淤之功;生化汤因主治产后虚血寒凝淤阻胞宫之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故功用为养血温经,祛淤止痛。其它如失笑散:活血祛淤,散结止痛;活络效灵丹;活血祛淤,通络止痛(功似复元活血汤);丹参饮:活血化淤,行气止痛(效同血府逐淤汤而力弱);桂枝茯苓丸:活血化淤而缓消块等。学习中只有抓住了主要知识点,才可能类推其它,也就便于巧记这一类方剂的重要内容。5 归纳对比,强化记忆在同章、同节或同类的某些方剂中,其组成、功用和主治证有相似之处,因此对这样的方剂要加以归纳比较,找出方与方之间的异同,寻求共同点,区别不同点。如五苓散和猪苓汤,两方相同的药物是茯苓、猪苓、泽泻,功用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之证。不同的是:五苓散中尚有桂枝、白术,温阳健脾以化气利水,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饮;而猪苓汤组成尚有滑石、阿胶,清热养阴以润燥利水,主治水热互结,邪热伤阴之证。有些方剂,尽管分属在不同的章节,因其药物组成部分相同,也有其共性所在,可跨章节前后联系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析同,如桂枝汤与小建中汤、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蒿苓清胆汤与温胆汤、导赤散与小蓟饮子等。有些主治证类似的方剂,其病因病机和具体症状都有一些差异,亦可以比较鉴别,强化记忆,如治疗久泻久痢的方剂就有真人养脏汤、四神丸、补中益气汤、乌梅丸等。总之,方剂之间可以比较的内容较多,笔者一般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其制成图表,以形象、直观的效果,使学生一目了然。6 联系临床,巩固记忆中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学习方剂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方剂的主治和自己临床使用这些方剂的经验讲一些现代应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成方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体会方剂运用的规律和灵活性,开拓学生视野。与此同时,可根据所学方剂的功用、适应证精选病案,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加深其对所讲方剂的印象和理解,巩固记忆的内容,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和讨论,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临床,提高学生分析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方剂学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适当地穿插记忆方法教学,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开发智力和记忆潜能,而且使学生不再为方剂难记而苦恼,也避免了方剂学教学枯燥而单一的模式,增强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巩固了专业思想,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

       [FS:CONTENT_START]

        某(六一) 高年卫阳式微。寒邪外侵。引动饮邪。上逆咳嗽。形寒。仲景云。治饮不治咳。当以温药通和之。(外寒引动宿饮上逆)

        杏仁(三钱) 粗桂枝(一钱) 淡干姜(一钱半) 茯苓(三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周 向有耳聋鸣响。是水亏木火蒙窍。冬阳不潜。亦属下元之虚。但今咳聋。喉下有痰音。胁痛。

        卧着气冲。乃冲阳升而痰饮泛。脉浮。当此骤冷。恐有外寒引动内饮。议开太阳以肃上。

        云茯苓 粗桂枝 干姜 五味(同姜打) 白芍 炙草当午时服。

        某(二一) 新凉外束。肺受寒冷。气馁不降。宿饮上干。而病发矣。法当暧护背心。宿病可却。

        淡生姜粉 半夏 蛤蜊粉 茯苓 桂枝木 苡仁煎汤。

        某(五十) 背寒咳逆。此属饮象。先当辛通饮邪。以降肺气。(饮上逆肺气不降)

        鲜枇杷叶 杏仁 茯苓 橘红 生姜 半夏

        某(五二) 脉右大弦。气喘。咳唾浊沫。不能著枕。喜饮汤水。遇寒病发。此属饮邪留于肺卫。如见咳。投以清润。愈投愈剧矣。

        葶苈子 山东大枣

        徐(氏) 痰饮上吐。喘不得卧。乃温邪阻蔽肺气。气不下降。壅滞不能著右。议用宣通。开气分方法。

        小青龙去细辛麻黄加苡仁白糖炒石膏。

        沈(妪) 冬温。阳不潜伏。伏饮上泛。仲景云。脉沉属饮。面色鲜明为饮。饮家咳甚。当治其饮。不当治咳。缘高年下焦根蒂已虚。因温暖气泄。不主收藏。饮邪上扰乘肺。肺气不降。一身之气交阻。

        熏灼不休。络血上沸。

        经云。不得卧。卧则喘甚痹塞。乃肺气之逆乱也。若以见病图病。昧于色诊候气。必致由咳变幻。腹肿胀满。渐不可挽。明眼医者。勿得忽为泛泛可也。兹就管见。略述大意。议开太阳。以使饮浊下趋。仍无碍于冬温。从仲景小青龙越婢合法。

        杏仁 茯苓 苡仁 炒半夏 桂枝木 石膏白芍 炙草

        方(氏) 冷暖失和。饮泛气逆。为浮肿喘咳。腹胀。卧则冲呛。议用越婢方。

        石膏 杏仁 桂枝 炒半夏 茯苓 炙草

        施(四七) 劳烦太甚胃阳受伤。外卫单薄。怯寒畏冷。食物少运痰饮内起。气阻浊凝胸背皆痛。辛甘理阳已效。当此长夏。脾胃主令。崇其生气。体旺病可全好。(脾胃阳虚) 六君子加益智木香。

        黄(三四) 身居沿海。氛瘴雾露客邪。侵入清阳。阳伤畏寒。久嗽病患不知却病护身。犹然用力承办。

        里结饮邪。沉痼不却病。茯苓桂枝汤。

        胡(四六) 脉沉而微。微则阳气不足。沉乃寒水阴凝。心痛怔忡。渐及两胁下坠。由阳衰不主营运。痰饮聚气欲阻。致痛之来。其心震之谓。亦如波撼岳阳之义。议用外台茯苓饮合桂苓方。

        人参 茯苓 半夏 枳实 桂枝 姜汁

        白(二六) 脉沉小弦。为阴浊饮邪。 质阳不充旺。胸中清气不得舒展旷达。偶触入寒冷。或误进寒物饮邪暴冷。凝结胸痞。当平日食物。忌用酒肉腥浊。便清阳流行。常服仲景苓桂术甘汤百剂。若病来因冷。即服大顺散。

        戴 病去。神已爽慧。但本脉带弦。平素有饮。为阳气不足之体。年纪渐多。防有风痹。此酒肉宜少用。劳怒当深戒矣。议外台茯苓饮方。

        人参 茯苓 广皮 枳实 半夏 金石斛

        朱(四九) 烦劳太过。阳伤。痰饮日聚。阳跷脉空。寤不成寐卫阳失护。毛发[FS:PAGE]自坠。乃日就其衰夺矣。

        初进通饮浊以苏阳。接服外台茯苓饮。

        吴(氏) 脉弦。背中冷。左偏微痛。食少欲呕。四肢牵强。此饮邪内结。议通阳气。

        桂枝 茯苓 半夏 姜汁 炙草 大枣

        某 眩晕恶心胸脘不爽。脉右弦左弱。面色红亮。此乃痰饮上泛。有厥中之事。

        炒半夏 制蒺藜 橘红 煨天麻 石菖蒲 茯苓 姜汁

        尤 口中味淡。是胃阳虚。夫浊饮下降痛缓。向有饮湿为患。若不急进温通理阳。浊饮必致复聚。议大半夏汤法。

        人参 半夏 茯苓 枳实 姜汁

        张(二七) 酒客谷少中虚。常进疏散表药。外卫之阳亦伤。其痰饮发时。胸中痞塞。自述或饥遇冷病来。其为阳气受病何疑。不必见痰搜逐。但护中焦脾胃。使阳气健运不息。阴浊痰涎。焉有窃踞之理。(脾阳不运)

        生于术 川桂枝 茯苓 淡姜渣 苡仁 泽泻 姜枣汤法丸。

        王(三二) 脉沉为痰饮。是阳气不足。浊阴欲蔽。当以理脾为先。俾中阳默运。即仲景外饮治脾之意。

        苓桂术甘加半夏陈皮水法丸。

        某(三四) 舌白。咳逆不渴。非饮象而何。宜宣温药和之。

        杏仁 苡仁 半夏 干姜 粗桂枝 茯苓 浓朴 炙草

        某 食后脘中痞阻。按之漉漉有声。手麻胁痛。心烦。耳目昏眩。是气不流行。痰饮内聚中焦。用桂苓丸。竹沥姜汁法丸。

        又 桂枝 人参 茯苓 半夏 广皮 炙草

        黄 味过甘腻。中气缓。不主运。延绵百天。聚气结饮。东垣云。病久发不焦。毛不落。不食不饥。乃痰饮为患。饮属阴类。故不渴饮。仲景五饮互异。其要言不繁。当以温药和之。通阳方法。固无容疑惑。大意外饮宜治脾。内饮治肾。是规矩准绳矣。议用苓桂术甘汤。

        某 形体似乎壮实。阳气外泄。畏风怯冷。脾阳消乏。不司健运。水谷悍气。蒸变痰饮。隧道日壅。

        上实下虚。仲景谓饮邪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得效。从外饮立方。

        人参 淡附子 生于术 枳实 茯苓 泽泻荆沥姜汁法丸。

        某 老人久嗽妨食。议以外饮治脾。苓桂术甘汤。

        王(三四) 脉沉。背寒。心悸如坠。形盛气衰。渐有痰饮内聚。当温通补阳方复辟。斯饮浊自解。(脾肾阳虚)

        人参 淡附子 干姜 茯苓 生于术 生白芍

        冯 阳虚则形寒汗出。痰饮痞聚。都是阴浊成形。乘阳气衰微。致上干窃踞。古人法则。必通其阳以扫阴氛。但宿病无急攻方。况平素忧郁。气滞血涩。久耗之体。不敢纯刚。防劫液耳。

        人参 熟附子 淡干姜 炒川椒 川桂枝 乌梅肉 生白芍 另真武丸(三两)

        程(四八) 左脉沉静。右脉微弦。四旬清阳日薄。脾脏鼓运渐迟。加以烦心萦思。水谷悍气。蕴蒸痰饮。

        仲景谓外饮当治脾阳。况中年常有遗泄之患。按脉非龙相之动搏。议固下益肾。转旋运脾二方。分早晚服。早服从还少聚精七宝。参用丸方。

        熟地 苁蓉 枸杞 五味 萸肉 茯神山药 菟丝 覆盆 鱼胶 菖蒲 远志 龙骨 青盐熟蜜同枣肉捣丸。早服五七钱。

        茅术 于术 半夏 茯苓 广皮 生益智 白蒺 钩籐姜枣汤泛丸。晚服三钱。开水下。

        徐 清阳未展。浊阴欲踞。久延必结痰饮。议用真武丸二钱五分。人参一钱煎汤送。胃阳得震。

        浊当退避矣。十服。

        某 脉沉弦。饮泛呛咳。[FS:PAGE]乃下虚无以制上。议早服肾气丸。摄纳下焦散失。以治水泛之饮。午服外台茯苓饮。转旋中焦。使食不致酿痰。茯苓饮去术。

        某(七一) 高年久嗽。脉象弦大。寤不成寐。乃阳气微漓。浊饮上泛。仲景云。进温药和之。(脾胃阳虚饮逆咳呕)

        杏仁(三钱) 茯苓(三钱) 川桂枝(一钱) 生姜(一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大枣(二枚)

        顾(二四) 咳嗽数月。呕出涎沫。建中不应。已非营卫损伤。视其面色鲜明。饮食仍进。仿饮邪主治。

        小半夏汤加桂枝杏仁姜汁。

        李(三八) 劳伤阳气。内起痰饮。卧着气钝饮阻。其咳为多。痰出稍通势缓。且体常汗泄。非风寒表邪不解。并不热渴。亦非火炎烁金。仲景云。饮家而咳。当治饮。不当治咳。

        茯苓 桂枝木 苡仁 炙草 姜汁

        陈 脉涩小。舌白不渴。身动呕痰。身如在舟车中。此寒热攻胃致伤。逆气痰饮互结。通补阳明为正。白术甘草守中。未能去湿。宜缓商。

        人参汁 半夏 枳实汁 茯苓 竹沥 姜汁

        马(三四) 肌肉丰溢。脉来沉缓。始发右季胁痛。汤饮下咽。汨汨有声。吐痰涎头痛。此皆脾胃阳微。寒湿滞聚。年方壮盛。不必介怀。温中佐其条达。运通为宜。

        茅术 浓朴 半夏 茯苓 陈皮 淡姜渣 胡芦巴 炙草 姜汁泛丸

        马(四十) 甘缓颇安。辛泄不受。此阳分气衰。将来饮邪日聚。然卧著咳多。清气失旋。先用苓桂术甘汤。继进外台茯苓饮。

        曹(四七) 中年阳气日薄。痰饮皆属阴浊。上乾清道。为冲逆咳嗽。仲景治法。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分晰甚明。昔年曾用桂苓泽术得效。是治支饮治法。数年真气更衰。古人谓饮邪当以温药和之。须忌治嗽肺[FS:CONTENT_END]

       好了,关于“苓桂术甘汤方歌”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苓桂术甘汤方歌”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