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鳖甲汤配方剂量_青蒿鳖甲汤配方剂量,请快云养生之家解释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青蒿鳖甲汤配方剂量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过敏性荨麻疹慢性的,可以根治吗?

2.有谁知道治疗白血病的偏方吗?

3.青蒿的主要价值

4.?低热的辨证施治

青蒿鳖甲汤配方剂量_青蒿鳖甲汤配方剂量,请快云养生之家解释

过敏性荨麻疹慢性的,可以根治吗?

       慢性荨麻疹为何难以治愈?

       编辑这篇文章

       发表时间:2009-04-20 发表者:伍斌 (访问人次:17)

       ★病因复杂及临床表现种类繁多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极其复杂,大多数患者几乎不能找到确切的原因,常见的病因如下:

       1.遗传缺陷:绝大多数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有遗传缺陷,有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往往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表现为遗传过敏体质,在外界各种致敏因素的作用下,造成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混乱,值得一提的是慢性荨麻疹是免疫功能混乱而不是免疫功能低下。

       2.外界诱发因素:绝大多数慢性荨麻疹一定有诱发因素,这些因素有(1).食物---以鱼、虾、蟹、蛋类最常见; 其次是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或大蒜等调味品等.有的食物引起的荨麻疹可属于变态反应性,但有的不新鲜食品腐败分解为多肽类,碱性多肽是组胺稀放物,蛋白食品在彻底消化之前以胨或多肽形式吸收,可引起荨麻疹。(2).药物 由于---很多退热药物易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本病.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痢特灵,磺胺等。 也有些药物因为是组胺释放物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奎宁、肼苯达嗪等。(3).感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最常见的是引起上呼吸到感染的病毒和金**葡萄球菌,其次是肝炎病毒,多数慢性感染病灶:如鼻窦炎 扁桃体炎 大多慢性中耳炎等与荨麻疹发病的关系密切 。(4).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性刺激。 最新权威实验证实:过敏人群体内自由基数量比非过敏人群高许多!自由基对人体免疫系统侵害是过敏体质形成的基础,还会直接氧化人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导致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组织胺,产生过敏反应。因此,改善过敏体质就要清除自由基。(5).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荨麻刺激或吸入动物皮屑,羽毛及花粉等。 (6).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可引起乙酰胆碱释放。 (7).内脏和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等可成为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的原因。

       3.免疫功能异常:这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直接原因.

        慢性荨麻疹临床表现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荨麻疹两类,前者在短时期内能痊愈,后者则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慢性荨麻疹 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作达数月或数十年之久,有的有时间发作性,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有的则无一定规律.大多数患者不能找到具体的原因。它有许多特殊表现形式:(1)皮肤划痕症:亦称人工荨麻疹,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 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即消退,可单独发生或与荨麻疹伴发.(2)寒冷性荨麻疹: 分为两种,一种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罕见, 于出生后不久或早年发病, 终身反复不止, 另一种为获得性,较常见,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冷物部位产生风团或斑状水肿, 重者可出现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等。有时进食冷饮可引起口腔和喉头水肿,被动转移试验可阳性将患者血清被动转移到相应皮内后,再通过局部注入相应过敏源,引起局部红肿,痒反应,为阳性反应。这种试验可用来了解过敏性抗体的类型和寻找过敏源。(阳性表示有抗原抗体反应)。(3)胆碱能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年,由于多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乙醇饮料使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生,风团在受刺激后数分钟即出现,常散发于躯干上部及上肢互相融合.(4)日光性荨麻疹:较少见,由中波及长波紫外线或可见光引起,以波长300nm最敏感,风团发生于暴露部位的皮肤,有痒和针刺感,有时透过玻璃的日光亦可诱发,严重时有全身反应如畏寒、乏力、晕厥等症状。(5)压力性荨麻疹:皮肤受压后约1小时,受压局部发生红肿,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常见于行走后的足底部和受压迫后的臀部皮肤,机制不明,可能与皮肤划痕症相似。(6)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较疏松部位或粘膜的局限性水肿,分获的性及遗传性两种,后者罕见.获得血管性水肿常伴其他遗传过敏性疾病 ,主要发生于组织疏松的部位如:眼睑、口唇、外生殖器、手足等处.多为单发,偶发于两处以上.损害为突发的局限性肿胀,累及皮下组织,边界有时不清, 正常肤色或淡红,表面光亮,触之有弹性感,发作于喉粘膜者,可引起呼吸经常困难,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发病机制未能完全明确

       ★医生对本病认识的误区

        危害解读绝大多数临床医师对慢性荨麻疹的危害认识不够,一叶障目,他们认为慢性荨麻疹并不对其它系统造成损害,个别医生甚至认为慢性荨麻疹无药可治,其实不然,我们的研究发现95%左右的慢性荨麻疹是可以彻底治愈的,只有不到5%左右的患者是自身免疫性荨麻疹,与SLE患者一样需要终身维持用药! 这类医生忽视了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免疫系统有了问题必然会造成其它系统的损害.实际上慢性荨麻疹病小,“麻”烦大 (1). 危及生命:慢性荨麻疹如发病在呼吸道的喉头和支气管处,会导致反复发作的喉头水肿,出现咽喉堵塞感,气促、胸闷、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患者窒息死亡;病情严重者,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危及生命安全;(2)、诱发其他疾病:慢性荨麻疹发病如伴有消化道症状,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胃肠道功能紊乱;伴发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病。慢性荨麻疹致病的主要原因是免疫功能紊乱,因此可以诱发肾炎,自身免疫性甲亢,SLE,甚至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导致恶性肿瘤等!生育期妇女还可以导致免疫性不育及流产!(3)、影响生活质量:慢性荨麻疹若发病未及时治愈,可迁延长达数月甚至若干年,晨起或临睡前瘙痒加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因此慢性荨麻疹必须彻底治疗,而不是像某些医生说的那样不需要治疗,任其发展,最后导致严重的后果!

        ★患者对治疗急于求成提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是多因素造成的, 因此治疗比较困难, 由于发病的关键因素在于免疫功能失调,因此治疗的重点应放在调节免疫平衡,而不在改善临床症状, 这是绝大多数临床医生及患者对该病治疗上的认识误区, 而且慢性荨麻疹治疗的时间要长,要有足够的疗程, 因此对于患者来说治疗要密切配合医生,不要急于求成, 更应该找这方面的专家治疗,有些必要的检查是必须要做的,不要怕花钱, 还要密切配合医生寻找可能的发病原因,该病治疗的过程中要治养结合,日常生活需谨记以下几点: (1)、切忌抓挠:这个动作不但不能止痒,还可能越抓越痒,当你对局部抓痒时,反而让局部的温度提高,使血液释出更多的组织胺(致痒物),导致病情加重。(2)、不要热敷:热敷可以使局部的痒觉暂时消失,但热刺激会使血管扩张,释出更多的过敏原,很有可能诱发荨麻疹反复。(3)、饮食调理:多吃含有丰富维他命的新鲜蔬果或是服用维他命C与B群,或是B群中的B6。多吃碱性食物如:葡萄、绿茶、海带、蕃茄、芝麻、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绿豆、意仁等。(4)、劳逸结合愉快生活:注意休息,勿疲累,适度运动,由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三者有着共同的传导通路,因此精神状态严重影响该病的发病及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参加一些娱乐活动。

        ★ 如何彻底治愈慢性荨麻疹 前面已经提到,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因此治疗比较困难,疗程长.正确的治疗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寻找病因 对每位患者都应力求找到引起发作的原因,并加以避免.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家族发病现象,特应性皮炎史,过敏性鼻炎史, 了解有无急慢性感染史,用药史,职业,生活习惯及环境改变等.检查 血、尿、便常规,并根据需要进行皮肤过敏原检查,冰块试验,乙酰胆碱皮肤试验,血清IgE测定及血清补体测定等.个别病人还要做HBV-DNA及甲状腺抗体,恶性肿瘤等检查! (2).避免诱发因素 如寒冷性荨麻疹应注意保暖,乙酰胆碱性荨麻疹减少运动、出汗及情绪波动,接触性荨麻疹减少接触的机会等。(3).使用抗组胺类药物 大多数患者经抗组胺药物治疗后即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少数患者较为顽固。对顽固难治性荨麻疹可以增大剂量或联合用药。H1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按组胺和抗其它炎症介质的作用,治疗各型荨麻疹都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有苯海拉明、赛庚啶、扑尔敏等,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咪唑斯丁、氯雷他定、依巴斯汀(10mg/d)、氮卓斯汀(4mg/d)、地氯雷他定(5mg/d)等;可以选择2种不同类型的H1受体拮抗剂合用或与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联合应用。安他乐具有较强的抗组胺、抗胆碱和镇静作用,止痒效果也很好。用于急、慢性荨麻疹和寒冷性荨麻疹均有效。成人始量为每次25mg,3~4次/d;并可逐步调整到每次:50~100mg,3~4次/d。多塞平是一种三环类抗忧郁剂,主要用于治疗忧郁和焦虑性神经官能症,本药也具有很强的抗H1和H2受体作用。有文献报道作为H1拮抗剂,多塞平比苯海拉明的作用强700倍以上,比安他乐强50倍。作为H2拮抗剂比西咪替丁强6倍,剂量为每次25mg,3次/d。对慢性荨麻疹效果尤佳,且副作用较小。对传统使用的抗组胺药物无效的荨麻疹患者,多塞平是较好的选用药物。(4).选用具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从而减少组胺释放的药物。酮替酚(Ketotifen);每次最大剂量为 1mg,3次/d。通过增加体内cAMP的浓度,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止炎症介质(如组胺、慢反应物质等)的释放。其抑制作用较色甘酸钠强而快,并可口服。曲尼司特(Tranilast) 100 mg,3次/d。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而减少组胺的释放。(5).糖皮质激素 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使用。能稳定肥大细胞膜和溶酶体膜,抑制炎症介质和溶酶体酶的释放;能收缩血管,减少渗出。对荨麻疹的疗效很好,特别适用于急性寻麻疹、血清病型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及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常用药物和剂量如下:泼尼松40~80mg/d,分3~4次口服;得宝松1ml,肌肉注射,每月1次,病情控制后改为口服制剂。紧急情况下,采用氢化考的松200~400mg、地塞米松5~20mg或甲基强的松龙40~120mg静脉滴注。(6).免疫抑制剂 当慢性荨麻疹患者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病情反复,上述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时,可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具有较好的疗效,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喋呤及免疫球蛋白等均可试用,雷公藤也具有一定疗效。(7).非特异性抗过敏疗法及其它疗法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1次/d,静注;10%硫代硫酸钠10ml,1次/d,静注, 6-氨基己酸,每次2g,每日 3次,口服;4~6g/次加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利血平0.25mg/d,3次/d,口服,氨茶碱0.1~0.2g,3次/d,口服;转移因子 1u臂内侧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6~10次,对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疗效.(8).某些特殊情况的处理 如荨麻疹因感染引起者,应根据感染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A.对寒冷性荨麻疹 抗组胺药物中以赛庚啶、多塞平、酮替芬、羟嗪、咪唑司丁疗效较好;可联合应用维生素E 100~200mg,3次/d、桂利嗪25mg,3次/d及H2受体拮抗剂。阿扎他啶(Azatadine),1mg,3次/d通过抗组胺、抗胆碱、抗5-羟色胺作用,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较好。还需①保护自己,避免骤冷影响;②抗组胺药物中,选用赛庚啶、多塞平、酮替芬;③通过逐渐适应低温环境和冷水进行脱过敏。B.对日光性荨麻疹,除采用抗组胺药物羟嗪、扑尔敏外,还可:①服用羟氯喹100~200mg/d,沙利度胺25~50mg/d,②试服高氯环嗪(Homochlorcy-clinzine)30mg/d,③反复照射日光或人工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照射剂量,通过此法进行脱过敏;④涂用遮光剂;⑤避免服光敏药物与食物。C.对胆碱能性荨麻疹,①首选具有抗胆碱能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如玻丽玛朗5mg,2次/d或10mg,睡前服用;也可应用山莨菪碱10mg,2~3次/d;② 还原型谷光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具有一定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③要适当限制强烈的运动,④通过逐渐增加水温和运动量,有可能增加耐受而达到脱敏目的,⑤有人报道使用特非拉丁和甲磺酸波尔啶(抗胆碱药物)联合应用效果很好。(9).中医分型及治疗 中医对荨麻疹的分型和治法颇不一致,但大约可归纳下列几型:(A)风热型:相当于急性荨麻疹。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治宜疏风清热。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加减:荆芥15、防风12、牛蒡子10、苦参30、蝉衣10、石膏10、知母15、木通10、银花25、连翘15等。(B)风寒型: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治宜疏风散寒。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15、桂枝12、白芍10、羌活10、赤芍10、独活9、防风5、荆芥9、浮萍10、炙草6、生姜15、白藓皮10等。(C)脾胃湿热型: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20、苍术10、白术15、厚朴10、山栀9、茵陈20、防风10、荆芥10、香附15、乌药10、枳壳9、泽泻10、大黄6、砂仁9等。(d)阴虚火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治宜养血、滋阴、降火。药用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当归、生地、首乌、玄参、地骨皮、白芍、青蒿、龟板、鳖甲、勾藤、五加皮、白藓皮、桑白皮等。(e)冲任不调型:多见于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推后。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治宜调理冲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防风、荆芥、甘草等。(f)热毒燔营型: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伴有发热、恶心、心烦不安,口渴喜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黄连、黄芩、生石膏、知母、银花、玄参、人中黄、芦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另介绍一偏方"消疹汤"可治愈荨麻疹. 处方: 麻黄,白鲜皮,地肤子,苦疹草,龙腿草,水煎,分2-3次服.有报道说一般患者10天左右治愈,重者20剂左右痊愈不复发,剂量谁患者个体情况而变,一般适合12岁以上患者. (g).针灸疗法(1)体针:主穴取曲池、血海、大椎、合谷、足三里,配穴可根据部位、经络,辨证进行取穴。(2)耳针:取脾、肺、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区穴。(3)水针:取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肺俞等穴位,药物可选用普鲁卡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每穴0.5~lml,每周2~3次。(h).外用药物 下列药物有收敛止痒作用:①复方芦甘石洗剂外涂皮疹处,②柳酚酊外涂皮疹处,⑧三黄洗剂外涂皮疹处,④地肤子、白芷、防风、川椒、透骨草各15g煎水后外洗

       (10)独特疗法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免疫调节治疗法:抗组胺药+细胞代谢药(抗自由基)+中药单体Fox3Tr细胞免疫调节剂共3疗程,有效率100%,治愈率93.3%.(本法我们已研究了8年)治愈了367人,病史最长12年,最短6个月.

有谁知道治疗白血病的偏方吗?

       治疗

       由于荨麻疹的原因各异,治疗效果也不一样,有的容易治愈,有的很难治疗。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去除病因 对每位患者都应力求找到引起发作的原因,并加以避免.如果是感染引起者,应积极治疗感染病灶,药物引起者应停用过敏药物;食物过敏引起者,找出过敏食物后,不要再吃这种食物。

       2.避免诱发因素 如寒冷性荨麻疹应注意保暖,乙酰胆碱性荨麻疹减少运动、出汗及情绪波动,接触性荨麻疹减少接触的机会等。

       3.抗组胺类药物 是治疗各型荨麻疹最常用的药物。大多数患者经抗组胺药物治疗后即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少数患者较为顽固。对顽固难治性荨麻疹可以增大剂量或联合用药。

       H1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按组胺和抗其它炎症介质的作用,治疗各型荨麻疹都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有苯海拉明、赛庚啶、扑尔敏等,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咪唑斯丁、氯雷他定、依巴斯汀(10mg/d)、氮卓斯汀(4mg/d)、地氯雷他定(5mg/d)等;单独治疗无效时,可以选择2种不同类型的H1受体拮抗剂合用或与H2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有人报道,H1和H2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能增加H1拮抗剂的作用。H2受体拮抗剂单独使用时效果不佳。如果采用两种以上的抗组胺药都是H1受体拮抗剂,则应选用两者在结构上不同的药物,或一种作用强的抗组胺药物与一种作用较弱的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或一种有思睡、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物与一种没有思睡作用的抗组胺药如咪唑司丁、西替利嗪等联合应用。安他乐具有较强的抗组胺、抗胆碱和镇静作用,止痒效果也很好。用于急、慢性荨麻疹和寒冷性荨麻疹均有效。剂量因人而异.且个体差别颇大,成人始量为每次25mg,3~4次/d;并可逐步调整到每次:50~100mg,3~4次/d。若单独使用无效时,可考虑与其它药物合并使用。

       多塞平是一种三环类抗忧郁剂,主要用于治疗忧郁和焦虑性神经官能症,本药也具有很强的抗H1和H2受体作用。有文献报道作为H1拮抗剂,多塞平比苯海拉明的作用强700倍以上,比安他乐强50倍。作为H2拮抗剂比西咪替丁强6倍,剂量为每次25mg,3次/d。对慢性荨麻疹效果尤佳,且副作用较小。对传统使用的抗组胺药物无效的荨麻疹患者,多塞平是较好的选用药物。

       4.选用具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从而减少组胺释放的药物。

       (1)硫酸间羟异丁肾上腺素(Terbutalin sulfas):为β2-肾上腺受体促进剂,在体内能增加cAMP的浓度,从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剂量为每次2.5~5mg,3次/d,亦可皮下注射:成人每次0.25~0.5mg。

       (2)酮替酚(Ketotifen);每次最大剂量为 1mg,3次/d。通过增加体内cAMP的浓度,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止炎症介质(如组胺、慢反应物质等)的释放。其抑制作用较色甘酸钠强而快,并可口服。

       (3)色甘酸钠(Cromoglycate):能阻断抗原-抗体的结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成人每次20mg,3次/d吸入。若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并增强疗效。

       (3)曲尼司特(Tranilast) 100 mg,3次/d。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而减少组胺的释放。

       5.糖皮质激素 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使用。能稳定肥大细胞膜和溶酶体膜,抑制炎症介质和溶酶体酶的释放;能收缩血管,减少渗出。对荨麻疹的疗效很好,特别适用于急性寻麻疹、血清病型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某些严重类型伴有明显全身症状的荨麻疹,如高热、皮疹广泛、腹绞痛、低血容量和低血压、心脏损害、中枢神经症状、喉部及呼吸道阻塞症状等,更应使用糖皮质激素。由于糖皮质激素有一定的副作用,停药后易反跳,因此,轻型患者用一般抗组胺药物能控制者,不一定都使用此类药物。常用药物和剂量如下:①泼尼松40~80mg/d,分3~4次口服;②曲安西龙:每日12~16mg,口服。③地塞米松6~9mg/d,分3~4次口服;④得宝松1ml,肌肉注射,每月1次,病情控制后改为口服制剂。紧急情况下,采用氢化考的松200~400mg、地塞米松5~20mg或甲基强的松龙40~120mg静脉滴注。

       6.免疫抑制剂 当慢性荨麻疹患者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病情反复,上述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时,可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具有较好的疗效,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喋呤及免疫球蛋白等均可试用,雷公藤也具有一定疗效。

       7.非特异性抗过敏疗法及其它疗法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1次/d,静注;普鲁卡因静脉滴注,每次用量0.25~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10%硫代硫酸钠10ml,1次/d,静注,自血疗法或组织疗法;组胺球蛋白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抗血纤溶芳酸0.25~0.5g/次,3次/d,口服;0.25~0.5g/次,用5%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滴注;6-氨基己酸,每次2g,每日 3次,口服;4~6g/次加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利血平0.25mg/d,3次/d,口服,氨茶碱0.1~0.2g,3次/d,口服;转移因子 1u臂内侧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6~10次,对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疗效。卡介菌多糖核酸1mg,肌注,隔日1次。

       上述药物单独使用效果一般不理想,通常与抗组胺类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效果,减少复发机会。

       8.某些特殊情况的处理 如荨麻疹因感染引起者,应根据感染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1)对寒冷性荨麻疹 抗组胺药物中以赛庚啶、多塞平、酮替芬、羟嗪、咪唑司丁疗效较好;可联合应用维生素E 100~200mg,3次/d、桂利嗪25mg,3次/d及H2受体拮抗剂。阿扎他啶(Azatadine),1mg,3次/d通过抗组胺、抗胆碱、抗5-羟色胺作用,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较好。还需①保护自己,避免骤冷影响;②抗组胺药物中,选用赛庚啶、多塞平、酮替芬;③通过逐渐适应低温环境和冷水进行脱过敏。

       (2)对日光性荨麻疹,除采用抗组胺药物羟嗪、扑尔敏外,还可:①服用氯喹125~250mg/d、羟氯喹100~200mg/d,沙利度胺25~50mg/d,②试服高氯环嗪(Homochlorcy-clinzine)30mg/d,③反复照射日光或人工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照射剂量,通过此法进行脱过敏;④涂用遮光剂;⑤避免服光敏药物与食物。

       (3)对胆碱能性荨麻疹,①首选具有抗胆碱能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如玻丽玛朗5mg,2次/d或10mg,睡前服用;也可应用山莨菪碱10mg,2~3次/d;②还原型谷光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具有一定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③要适当限制强烈的运动,④通过逐渐增加水温和运动量,有可能增加耐受而达到脱敏目的,⑤有人报道使用特非拉丁和甲磺酸波尔啶(抗胆碱药物)联合应用效果很好。

       9.中医分型及治疗 中医对荨麻疹的分型和治则看法颇不一致,但大约可归纳下列几型。

       (1)风热型:相当于急性荨麻疹。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皮肤灼热、剧痒感,并觉手心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蝉衣、石膏、知母、木通、银花、连翘等。

       (2)风寒型: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皮疹淡红或淡白,遇冷、遇水和吹风后症状加重,得暖后减轻。自觉畏寒、恶风,冬重夏轻,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治宜疏风散寒。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桂枝、白芍、羌活、赤芍、独活、防风、荆芥、浮萍、炙草、生姜、白藓皮等。

       (3)脾胃湿热型: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皮疹多少不定,胃肠道症状明显,纳差,脘腹疼痛,拒按或坐立不安,倦怠无力,大便秘结或溏薄。苔黄腻,脉滑数有力。治宜泄热、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苍术、白术、厚朴、山栀、茵陈、防风、荆芥、香附、乌药、枳壳、泽泻、大黄、砂仁等。

       (4)阴虚火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治宜养血、滋阴、降火。药用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当归、生地、首乌、玄参、地骨皮、白芍、青蒿、龟板、鳖甲、勾藤、五加皮、白藓皮、桑白皮等。

       (5)冲任不调型:多见于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推后。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治宜调理冲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防风、荆芥、甘草等。

       (6)热毒燔营型: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伴有发热、恶心、心烦不安,口渴喜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清温温败毒饮加减;黄连、黄芩、生石膏、知母、银花、玄参、人中黄、芦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9.单方验方

       (1)荆芥12g、防风9g、蝉脱9g、乌梅9g、五味子9g、丹参9g,每日1剂,煎水冲服。

       (2)紫草、刺藜蒺、苦参、土茯苓各15g,风热患者加银花、连翘、栀子、丹皮、薄荷、蝉脱等。风热夹湿者加白藓皮、地肤子、茯苓皮。久病血虚者加四物汤或当归、黄芪等,每日1剂,煎水口服。

       (3)苍耳子15g、刺猬皮9g、桑叶9g、白藓皮9g、丹皮9g、地肤子15g、甘草6g煎服,每日1剂。

       (4)茯苓皮20g、陈皮、大腹皮15g、桑白皮9g、生姜6g煎水口服。并按风热、风寒、胃肠湿热3型加减。

       (5)麻黄9g、蝉衣9g、川连4g、生甘草 3g、当归9g、生熟地各12g,赤芍9g、川芎 10g、尤对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

       10.针灸疗法

       (1)体针:主穴取曲池、血海、大椎、合谷、足三里,配穴可根据部位、经络,辨证进行取穴。

       (2)耳针:取脾、肺、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区穴。

       (3)水针:取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肺俞等穴位,药物可选用普鲁卡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每穴0.5~lml,每周2~3次。

       11.外用药物 下列药物有收敛止痒作用:①复方芦甘石洗剂外涂皮疹处,②柳酚酊外涂皮疹处,⑧三黄洗剂外涂皮疹处,④地肤子、白芷、防风、川椒、透骨草各15g煎水后外洗。

青蒿的主要价值

       1.抗白丹方

        组成:雄黄3克、巴豆(去外皮)3克、生川乌3克、乳香3克、郁金3克、槟榔3克、朱砂3克、大枣7枚。将雄黄、生川乌、乳香、郁金、槟榔共研细末,巴豆去皮置砂锅中文火炒至微**,再去内外皮,用双层纸包裹压碎,微热半小时,去油。将煮熟大枣去皮和核,与上述药物混合,捣研均匀,合丸如黑豆大,朱砂为衣。成人每天4~8丸,小儿1~4丸。清晨5时开水1次送服,连服3~5天,休息1天。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急性白血病6例,结果有效2例,无效4例。

        处方来源: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郑金福。

        2.青黄散方

        组成:青黛、雄黄按9:1剂量研细末,装胶囊。诱导缓解剂量为每日6~14克,分3次饭后服。维持缓解剂量为每日3~6克,分2~3次饭后服。

        主治: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辨证加减:有明显症积瘀血者加用膈下逐瘀汤;气血两虚者用八珍汤;脾胃虚寒者用小建中汤加味。

        临床疗效:本方配合化疗治疗25例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完全缓解18例,占72%,部分缓解7例,占28%。用药后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时间为11.4天。平均10.1天脾脏开始缩小。

        处方来源: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周霭祥。

        3.生生汤

        组成:(1)青黛40克、天花粉30克、牛黄10克、芦荟20克,研成丸。每日3克,分2次服。

        (2)红花3克、黄芪18克、茯苓12克、生薏仁15克、生地15克、玄参9克、甘草6克、山豆根12克、山慈菇12克、青黛12克,紫草9克、黄药子9克,水煎服。

        主治:主治急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急性白血病12例,完全缓解3例,占25%;部分缓解6例,占50%;未缓解3例,占25%;总有效率为75%。本组病例中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4例;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3例,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5例。部分病人曾用不规则化疗。

        处方来源: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组。

        4.黄芩龙胆汤

        组成: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木通1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柴胡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鸡血藤30克、丹参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热重加五味清毒饮、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夏枯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等,湿重加藿朴夏苓汤、三仁汤、二陈汤、五苓散等,气阴两虚加人参、北沙参、党参;淮山药、白芍、甘草、麦冬、生地、龙骨、牡蛎,五味子、枣仁、山萸肉、浮小麦、大枣等补气养阴。

        主治:主治急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急性白血病26例(部分病例配合间歇化疗),结果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0例,总缓解率为92.3%;未缓解2例。存活1年以上13例,2年以上3例。

        处方来源:四川医学院周国雄。

        5.双参地芍汤

        组成:党参1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白芍15克、马勃15克、黄药子15克、牛蒡子15克、板蓝根30克、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姜黄9克、丹皮9克、阿胶(烊冲)6克,水煎服。

        同时服用散剂:山慈菇、五倍子、千金子、大戟、雄黄、琥珀、麝香、牛黄,研末混匀,日服2次,每次2~3克。

        辨证加减:气血虚加黄芪、当归、甲珠、丹参,出血加生地炭、槐花、煅牡蛎粉、小蓟、茅根、三七粉;发热加柴胡、黄芩、黄连、连翘、野菊花。 主治:主治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18例白血病,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5例。

        处方来源:辽宁中医学院附院血液病研究组。

        6.青黛鳖甲汤

        组成:鳖甲62克、龟版31克、青黛62克、银花15克、生牡蛎31克、太子参31克、生地32克、鸡内金13克、生山药31克、地骨皮31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红花9克、炮山甲15克、丹皮12克、甘草3克、广木香9克,研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日服4~6丸。 辨证加减:气阴两虚者加黄芪、党参、生地、熟地、五味子、补骨脂、龟板、当归、麦冬、阿胶、生牡蛎、鹿角霜。

        主治:主治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伍用马利兰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36例(先用马利兰6毫克/每日,分3次口服),治后生存10年以上3例,6~9年8例,5~6年14例,3~5年9例,不足3年2例。

        处方来源: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刘秀文。

        7.白花丹根汤

        组成:白花丹根30克、葵树子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缓解期维持治疗用:鸡血藤30克,白芍12克、郁金10克、桃仁15克、党参12克、紫河车30克,北黄芪30克、生地30克、黄精15克、麦冬15克、玉竹12克、当归15克、首乌15克、丹皮12克、川红花6克、枣仁12克、姜黄12克、陈皮10克,制成丸剂;胃纳差、腹胀,便溏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五指毛桃、陈皮、藿香,鼻衄,高热,口渴,脉洪加石膏、知母、大青叶、淡竹叶、玄参、太子参、麦冬、天花粉;持续低热加生牡蛎、地骨皮、鳖甲、麦冬、石斛、胡连、银柴胡。 主治:主治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白血病26例,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11例,急性白血病的白细胞平均8.8天开始下降;慢性白血病的白细胞平均9天开始下降。 处方来源:广东省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8.慈菇化瘀汤

        组成:当归20克、丹参20克、赤芍20克、川芎1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板蓝根50克、山豆根30克、山慈菇5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热毒血瘀者加银花20克、连翘20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黄柏15克;血热妄行者并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主治:主治急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急性白血病36例(部分病人配合化疗),与单纯化疗16例作对照观察,结果中药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0.5%,高于对照组的68.5%。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的有效率为90%,非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的有效率为76%。 处方来源:吉林省辽原市第一人民医院叶耀光。

        9.蟾蜍酒方

        组成:取125克重蟾蜍15只(剖腹去内脏),黄酒1500毫升,煮沸2小时,将药液过滤即得。成人每次服15~30毫升,1日3次。

        主治:主治急、慢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急,慢性白血病32例,其中急性粒细胞型4例,早幼粒细胞型4例,急性单核细胞型5例,红白血病3例,急性淋巴细胞型9例,慢性粒细胞型3例,慢性淋巴细胞型1例。总缓解率为75%,完全缓解率为25%。完全缓解病例持续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71个月。以急性淋巴细胞型疗效最好,完全缓解率为33.3%,总缓解率为88.8%。

        处方来源: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医院于家明。

        10.猫爪苦参方

        组成:猫爪草15克、苦参15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雄黄15克、当归15克,诃子肉15克、青黛散15克、土鳖子7.5克、水蛭7.5克,研粉制成每片含生药0.25克的糖衣片。治疗剂量每日服5~7.5克,维持剂量每日服2.5~5克,分3~4次日服。

        先用马利兰治疗使白细胞降到1~2万后再换用本方,或白细胞正常后观察,至白细胞持续在2万以上再用本方,如此长期交替使用。 主治: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与马利兰交替使用治疗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单纯马利兰治疗的28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治后本方组中位生存期为61个月,高于对照组40个月,差别显著。

        处方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张之南。

        11.当归川芎汤

        组成:当归15~30克、川芎15~30克、鸡血藤15~30克、赤芍15~20克,红花8~10克、参三七6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何首乌15克;气血两虚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何首乌10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熟地15克,热毒炽盛加水牛角30克、生地30克、丹皮12克、茜草10克、蚤休6克、净银花20克、连翘15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15克。 主治:主治急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配合VAC-P方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18例,结果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6例,未缓解2例,总缓解率为88.8%;与21例单纯化疗比较,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5例,未缓解9例,总缓解率为57.4%。本方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

        处方来源:四川省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邓有安。

        12.龙葵苡仁汤

        组成:龙葵30克、生苡仁30克、黄药子15克、乌梅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本方送服青黄片(青黛、雄黄为7:3)或六神丸,或当归龙荟丸、牛黄解毒片。气血两虚选加当归补血汤,阴虚内热选加青蒿鳖甲汤,脾胃不调选加香砂枳术汤;身疼骨痛加丹参、延胡、香附;肺热痰嗽加银花、黄芩、百部,便血加生地榆、藕节;尿血加白茅根、小蓟,恶心呕吐加竹茹、陈皮、半夏。

        主治:慢性白血病急变。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性病变14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5例,有效率为57.1%;未缓解6例。生存1年以上3例。

        处方来源: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邓成珊。

        13.五生水王汤

        组成:水红花子10克、皮硝30克、樟脑12克、桃仁12克、地鳖虫12豆、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穿山中15克、三棱15克、王不留行15克、白芥子15克、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生白附子9克、延胡9克,研细末,以蜜及醋凋、成泥,加麝香1.2克、梅片3克。外敷脾肿大处。

        主治:白血病脾肿大。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脾脏肿大7例,结果显效4例(脾脏较治前缩少5厘米以上);进步1例(脾脏缩少2~5厘米),无效2例。 处方来源: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颜德馨.

?低热的辨证施治

       药材概述:青蒿;

       用药禁忌:

       1. 《本草经疏》: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薄弱。

       2. 《本草通玄》:胃虚者,不敢投也。

       性味与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三焦、肾经。

       采制:秋季花盛开进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茎,阴干。

       炮制:

       1.青蒿:拣去杂质,除去残根,水淋使润,切段,晒干。

       2.鳖血青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稍闷,待鳖血吸收后,入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

       3.南方也多做成面食,俗称“蒿团” 1、抗血吸虫:杀灭作用;花枝睾吸虫。

       2、促免疫作用:可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促进机体细胞的免疫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青蒿水煎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对皮肤癣有杀灭作用。

       4、对心血管系统:青蒿素能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 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该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兼有解暑,截虐之功。

       1,解暑:可治外感暑热,发热烦渴。

       2,截虐:主治疟疾引起的寒热往来。

       3,凉血,退虚热:善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及温热病后期,热入阴分,夜热早凉者。

       剂量/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克,治疟疾可用20-40克,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浸绞汁饮;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1.治疗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一斤 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冬末各一两 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圣济总录》青蒿丸)

       2.治疗赤白痢下:青蒿、艾叶等份.同豆豉捣作饼 日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圣济总录》蒿豉丹)

       3.治疗暑毒热痢:青蒿叶一两 甘草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4.治疗虚劳久疟:青蒿捣汁煎过 如常酿酒饮.(《本草纲目》)

       5.治疗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尽服之.(《补缺肘后方》)

       6.治疗温病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水五杯 煮取二杯日再服.(《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7.治疗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 并塞鼻中.(《卫生易简方》)

       8.治疗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 用茎不用叶)为末粪前(便血用)冷水、粪后(便血用)水酒调服.(《永类钤方》)

       9.治疗蜂螫人:青蒿捣敷之.(《补缺肘后方》)

       10.治少阳三焦湿遏热郁,气机不畅,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包)三钱。水煎服。(《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

       11、治骨蒸劳,体瘦、发渴、寒热:青蒿一斤(取叶曝干,捣罗为末),桃仁一斤(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研烂),甘草半(五)两(生捣罗为末)。另以童子小便三斗,于瓷瓮中盛,于糠火上煎令如稀饧,却倾于铜器中,下诸药,又于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搅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每日空心温童子小便下三十丸,日晚再服。(《圣惠方》青蒿圆)

       12.治劳瘦:青蒿(细锉)嫩者一升,以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不以时。(《鸡峰普济方》青蒿煎)

       13.治温疟痰甚,但热不寒: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仁存堂经验方》)

       14.治阑尾炎、胃痛:青蒿、毕拨等量。先将青蒿焙黄,共捣成细末。早、午、晚饭前白开水冲服,每次二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5.治聤耳脓血出不止:青蒿捣末,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16.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济急仙方》)

       17.治金疮扑损:

       ①青蒿捣封之。

       ②青蒿、麻叶、石灰等分。捣和晒干,临时为末搽之。(《肘后方》) 青蒿适合人群:脾胃虚寒者慎服。

       青蒿食疗作用:青蒿味苦、微辛,性寒,归肝、胆、肾经,芬芳清冽,透内内外

       具有清热退蒸,清暑截疟,除湿杀虫的功效

       主治阴虚潮热骨蒸,外感温热暑湿,头目昏晕,疟疾,黄疸,泻痢,疥癣,皮肤瘙痒。

       青蒿食物相克:青蒿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青蒿做法指导:青蒿常与藿香、佩兰、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热;和黄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温热病寒热往来及疟疾等症。用于阴虚发热或原因不明的低热,常和秦艽、鳖甲、地骨皮等同用。

       用于夏季感受暑热,常配银花、连翘同用;治疗多种虚热,如骨蒸劳热、盗汗、温病热入阴分,亦可治疗久热不退及小儿夏季热,该品治疗疟疾发热疗效颇佳,常配鲜荷叶、鲜竹叶、金银花、滑石甘草、西瓜翠衣等配伍;该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兼有解暑、截疟之功,常与茵陈、栀子、黄连、黄柏、蛇床子、苦参等配伍。 通用名称:青蒿素

       英文名称:Artemisinin

       中文别名:黄花蒿素、黄蒿素

       英文别名:Arteannuin、Artemisinine、Qinghaosu分子式:C15H22O5

       分子量:282.33

       无色针状晶体,味苦。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156-157℃( 水煎后分解)

       主要产地:重庆酉阳

       青篙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其次是核膜、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篙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篙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青篙素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0.5~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它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浓度。吸收后分布于组织内,以肠、肝、肾的含量较多。该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体内代谢很快,代谢物的结构和性质还不清楚。主要从肾及肠道排出,24小时可排出84%,72小时仅少量残留。由于代谢与排泄均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不利于彻底杀灭疟原虫,故复发率较高。青篙素衍生物青篙酯,T1/2为0.5小时,故应反复给药。

       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成人常用量:

       (1)控制疟疾症状(包括间日疟与耐氯喹恶性疟),口服,首次1克,6- 8小时后0.5克,第 2、3日各0.5克;直肠给药,首次0.6克,4小时后0.6克,第 2、3日各0.4克。

       (2)恶性脑型疟,肌内注射,首剂0.6克,第 2、3日各肌注0.15克。

       (3)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第1个月每次口服0.1克,一日 2次;第2个月每次0.1克,每日 3次;第3个月每次0.1克,每日 4次。

       肌肉注射,首次剂量0.2克,6-8小时以后给药0.1克,第二,第三日各肌肉注射0.1克,总量0.5克.重症第4日再给0.1克,或连用3日,每日0.3克,总量0.9克.小儿每公斤体重15毫克,分3日肌肉注射。口服,首次剂量1克,6-8小时以后再服0.5克,第2,3日各服0.5克,三日一疗程,总量2.5克.小儿每公斤体重15毫克,按上述方法3日内服完。注射部位疼痛,硬块.

       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均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现蚁走感,半个月后逐渐减轻,月余后一般情况改善。

       妊娠早期慎用。

       个别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轻度皮疹。少数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可自行恢复.

       青蒿素毒性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不严重。水混悬剂对注射部位有轻度刺激。

       相互作用:

       1.该品必须与伯氨喹合用根治间日疟。

       2.与甲氧苄胺嘧啶合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减少复燃或复发。

       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世界抗疟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认为单方青蒿素的使用容易使疟原虫产生耐药性,提出了停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复方青蒿素的建议。

       青蒿性味苦寒,但不伤脾胃。具有清热解暑,退虚热、宣化湿热的功效。

       青蒿含有挥发油、青蒿素等成分,有明显的降温解热作用,还能帮助排汗。所以,夏日将青蒿水煎液作为清凉饮料,是防治中暑的良药。

       每次用青蒿12克,加适量水煎后服用,热饮或放凉饮用均可。若加入绿豆、菊花、冰糖,则更是香甜可口的防暑佳品。右图是中华民国24年出版的审查征集验方第四集,第五章是疟疾,介绍了青蒿治疗疟疾的一些内容。

       有些人经常不明原因发热,热度又不高,多在37.5℃~38.2℃。如发热时间持续在一个月以上的,称为长期低热。中医认为,低热可由外感、内伤使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由于感受的外邪不同,有邪犯少阳、湿热伤表等不同证候;内伤发热又有阴虚、血虚、气虚、气郁、血瘀、痰郁等证型。

         外感

         邪犯少阳:证见低热,咽干口苦,心烦,呕吐,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扶正祛邪,方用小柴胡汤化裁:柴胡15克,黄芩15克,法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6克,陈皮10克,生姜12克,大枣20克。

         湿热伤表:证见低热,头重如裹,肢体酸楚,倦怠乏力,胸闷腹胀,嗜睡,苔腻,脉濡。治宜清热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化裁:藿香15克,半夏10克,佩兰15克,厚朴9克,茯苓15克,白蔻仁15克,连翘15克,黄芩15克,茵陈20克,菖蒲9克,滑石30克,甘草6克,薏苡仁30克。

内伤

         阴虚内热:证见低热,午后潮热,阵发头面火热感,烦躁,盗汗,咽干,舌红,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化裁:青蒿30克,地骨皮15克,知母15克,牡丹皮12克,秦艽10克,鳖甲15克,银柴胡12克,甘草6克,生地黄15克。

         血虚发热:证见低热,面色苍白,疲倦,头晕,心悸,月经量或少或过多,舌淡,脉细弱。治宜补血益气,方用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化裁:黄芪25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熟地黄15克,白芍6克,川芎10克,枸杞15克,何首乌30克,甘草9克。

         气虚阳浮:证见长期低热,肢倦懒言,易出汗,大便稀,食少舌质淡,脉大无力。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橘皮12克,升麻6克,柴胡9克,雄黄3克(冲服),当归12克,炙甘草6克。

         气郁发热:证见低热,阵见微热或情绪波动时身热,情绪抑郁,心烦易怒,头痛,胁痛,饮食不下,月经不调,口苦,苔微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泄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化裁:当归12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5克,山栀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12克,生姜3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

         血瘀发热:证见低热,昼轻夜重,体内局部刺痛,面色晦黯,肌肤甲错,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经行腹痛或有瘀块,舌紫暗或有瘀斑点,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桃仁10克,红花9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柴胡15克,枳壳12克,桔梗15克,生地黄15克,牛膝12克,甘草 6克。

         痰郁发热:证见低热,胸闷呕恶,或肢体局部发热难忍,咽喉或有哽塞,咳或有痰,苔腻,脉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法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枳实15克,竹茹10克,菖蒲10克,苍术10克,白术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

       好了,关于“青蒿鳖甲汤配方剂量”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青蒿鳖甲汤配方剂量”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