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怎么组词语一年级拼音解释,用大字组词组成的成语和两个字词语

2.谁有些郭嘉的论文~~~~

3.大学毕业论文,关于三国里曹操的形象,比如奸诈,有才学什么的

4.丹溪翁传原文及译文

罗氏胃君子汤_罗氏胃君子汤是真的吗

原文注释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1],姓朱氏,讳震亨[2],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3]。稍长,从乡先生治经[4],为举子业[5]。後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6],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7],宏深粹密[8],遂为专门。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於医者,不能以起之[9]。

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於医乎[10]?”翁以母病脾,於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卽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11],虽不仕於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於医致力焉[12]。

[1] 婺(wù务):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 义乌:地名,今属浙江。

[2] 讳:名讳。参见《东垣老人传》第1段注[1]。

[3] 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言:字。“千言”指一千字的文章。

[4] 治经:研习儒经。经,指儒经8参见《华佗传》第1段注[4]。

[5] 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学业。

[6] 许文懿:许谦,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浙江金华人,元代著名理学家。 朱子:指南宋大理学家朱熹。

[7] 益:进一步。 道德性命之说:指程朱理学。因其强调道德,注重“性”、“命”即人性与天命的关系,讲求顺应天理,故云。

[8] 粹密:纯正而周密。

[9] 起:使动用法,使……痊愈、康复。 之:代词,我。

[10] 游艺:从事某种技艺。语出《论语·述而》。

[11] 推:推广。 及物:“推己及物”之省。

[12] 一:专一;专心。

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1],翁穷昼夜是习[2]。旣而悟曰[3]:“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4],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5]。”遂治装出游[6],求他师而叩之[7]。

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8],忽有以其郡罗氏告者。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於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9]。然性褊甚[10],恃能厌事[11],难得意[12]。

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求见愈笃[13],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翁旣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14],受其所敎。

罗遇翁亦甚懽[15],卽授以刘、李、张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16],而一断於经[17],且曰:“尽去而旧学[18],非是也。”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於胸臆[19]。居无何[20],尽得其学以归。

[1] 大观二百九十七方:指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官修医方书《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因系大观年间所修,内载二百九十七方,故云。编修人即太医陈师文、裴宗元等。

[2] 是习:宾语前置,即“习是”。是,代词,这,指《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3] 既而:不久。

[4]“起度量”三句:语出《史记·仓公列传》。谓建立法度、制订规则、宣示准则。度量、规矩、权衡:皆为法度、规则、准则之义。称,称说,这里义为“宣示”或“颁布”。

[5] 鲜(xiǎn显):少。 克:能够。

[6] 治装:整理行装。 游:游学。

[7] 叩:请教。

[8] 武林:杭州灵隐山的别名,后多用以代指杭州。

[9] 旁:广泛。

[10] 褊(biǎn匾):原指衣服狭小,引申指心胸狭隘。

[11] 恃能厌事:语本《三国志·华佗传》,谓依仗才能,厌恶事奉他人。事,事奉。

[12] 难得意:语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世人都难以合乎自己的心意,即自视甚高。得意,合意。

[13] 已而:随后,紧接着。 笃:诚恳。

[14] 北面:面向北。古代正式行礼时,卑者面向北,尊重面向南。 再拜:跪拜两次,是古代拜师之礼。

[15] 懽:“欢”的异体字。

[16] 敷扬:阐发。

[17] 一断于经:谓关于“三家”的是非高低一概取决于《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一,一概。

[18] “尽去而旧学”二句:谓完全舍弃你原先所学的医术,因为它不是正道的医术。 而:通“尔”,你。 非是:不正确,不是正道的东西。其主语是“旧学”。

[19] 涣焉:消散的样子。 凝滞:阻滞不通,指疑难问题。

[20] 居无何:过了不久。

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1],闻翁言,卽大惊而笑且排[2],独文懿喜曰:“吾疾其遂瘳矣乎[3]!”文懿得末疾[4],医不能疗者十馀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验,於是诸医之笑且排者[5],始皆心服口誉[6]。数年之间,声闻顿著[7]。翁不自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广之。

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8],而於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9]。谓李之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以升举,幷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

然天不足於西北[10],地不满於东南。天,阳也;地,阴也。西北之人,阳气易於降;东南之人,阴火易於升[11]。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12],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於其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13],《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14],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15]。

而谓《内经》之言火,盖与太极动而生阳、五动之说有合[16];其言阴道虚[17],则又与《礼记》之养阴意同[18]。因作《相火》及《阳有馀阴不足》二论,以发挥之。

[1] 诸医泥陈、裴之学者:定语后置,即“泥陈、裴之学的诸医”。泥,拘泥。

[2] 而……且……:又是……,又是……。 排:排斥。

[3] 其:副词,表揣测,大概。 瘳:痊愈。

[4] 末疾:四肢之病,指半身不遂。

[5] 诸医之笑且排者:定语后置,即“笑且排之诸医”。

[6] 心、口:名词活用作状语。心,从心里。口,在口上。

[7] 声闻(wèn问):声誉;名望。

[8] 脏腑气化有六:谓脏腑之气发生异常变化而发病的因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此谓气机发生异常变化。

刘完素《素问原病式·六气为病》中依据并运用五运六气的学说,认为脏腑经络因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互相侵扰而发病的情况最为常见,后来张从正也遵从这一学说,并进一步将其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门。

[9] 消息:斟酌。

[10] “天不足于西北”二句:语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源于《列子·汤问》。谓因地理气候之故,西北之人阳气不足,东南之人阴气不足。天,指天之气,即阳气。地,指地之气,即阴气。

[11] 阴火:指心火。

[12] 徒:副词,只,仅仅。

[13] 太极: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指天地万物的本源。

[14] 通书:指《周子通书》,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著。 正蒙:北宋理学家张载著。

[15] 寻:探求。 指归:主旨。

[16] 五动: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原谓五行各有其性,相感则动而衍生万物。

[17] 阴道虚:语见《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阴气易虚。

[18] 与《礼记》之养阴意同:朱震亨《阳有馀阴不足论》:“《礼记》注云:‘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

於是[1],翁之医益闻。四方以病来迎者,遂辐凑於道[2],翁咸往赴之。其所治病凡几[3],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得诸见闻[4],班班可纪[5]。

浦江郑义士病滞下[6],一夕忽昏仆[7],目上视,溲注而汗泄[8]。翁诊之,脉大无伦[9],卽告曰:“此阴虚而阳暴绝也,盖得之病後酒且内[10],然吾能愈之[11]。”卽命治人参膏,而且促灸其气海。顷之手动[12],又顷而脣动。及参膏成,三饮之苏矣[13]。其後服参膏尽数斤,病已。

天台周进士病恶寒[14],虽暑亦必以绵蒙其首,服附子数百[15],增剧。翁诊之,脉滑而数,卽告曰:“此热甚而反寒也。”乃以辛凉之剂,吐痰一升许,而蒙首之绵减半;仍用防风通圣饮之[16],愈。周固喜甚,翁曰:“病愈後须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17],则水可生,火可降;否则,附毒,殆不可救[18]。”彼不能然,後告疽发背死。

一男子病小便不通,医治以利药,益甚。翁诊之,右寸颇弦滑[19],曰:“此积痰病也,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辟如滴水之器[20],必上窍通而後下窍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21],吐已,病如失。

一妇人产後有物不上如衣裾[22],医不能喻。翁曰:“此子宫也,气血虚,故随子而下。”卽与黄芪当归之剂,而加升麻举之,仍用皮工之法[23],以五倍子作汤洗濯[24],皱其皮[25]。少选[26],子宫上,翁慰之曰:“三年後可再生儿,无忧也。”如之。

一贫妇寡居病癞,翁见之恻然,乃曰:“是疾世号难治者,不守禁忌耳。是妇贫而无厚味,寡而无欲,庶几可疗也[27]。”卽自具药疗之,病愈。後复投四物汤数百[28],遂不发动[29]。

[1] 于是:从此。

[2] 辐凑:常作“辐辏”。车辐集中于车毂。喻人群从四面八方聚集于某地。

[3] 凡:总共。 几:多少。

[4] 诸:兼词,兼“之于”二字的音义。“之”,指“凡几,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等;“于”,从。

[5] 班班:亦作“斑斑”,清楚明白的样子。 纪:通“记”。记载。

[6] 浦江:县名,今属浙江。 滞下:古病名,即痢疾。

[7] 仆(pū扑。又读fù 副):向前跌倒。

[8] 溲注:指小便失禁。溲,小便。

[9] 无伦:无序。伦,条理,秩序。

[10] 酒、内:均名次活用作动词,分别义为“饮酒”、“行房事”。

[11] 愈;使动用法,使……痊愈。

[12] 顷:一会儿,过了一会儿。

[13] 苏:“苏”的异体字,苏醒。

[14] 天台:县名,今属浙江。

[15] 百:朱震亨《格致馀论》作“日”。

[16] 仍:接着。 防风通圣:指防风通圣散,刘完素所创方剂,见《宣明论方》。

[17] 内观:谓排除杂念。

[18] 殆:恐怕。

[19] 右寸:指右手寸部的脉象。

[20] 辟:通“譬”。 滴水之器:即漏壶,又称漏刻,古代用滴水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21] 吐:使动用法,使……呕吐。

[22] 衣裾:衣服的前襟。

[23] 皮工之法:制皮的工匠所用的办法。其法以五倍子熬汤,用来浸泡生皮使之柔韧,然后再制皮革用品。

[24] 濯(zhuó灼):洗。

[25] 皱:使动用法,使……收缩。

[26] 少选:一会儿。

[27] 庶几:差不多。

[28] 四物汤数百:定语后置,即“数百四物汤”。百,当作“日”。

[29] 遂:终于。 发动:发作。

翁之为医,皆此类也。盖其遇病施治[1],不胶於古方[2],而所疗则中[3];然於诸家方论,则靡所不通[4]。他人靳靳守古[5],翁则操纵取舍[6],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7],翁敎之亹亹忘疲[8]。

翁春秋旣高[9],乃徇张翼等所请[10],而著《格致馀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诸书,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

翁简悫贞良[11],刚严介特[12],执心以正,立身以诚,而孝友之行[13],实本乎天质。奉时祀也[14],订其礼文而敬泣之。事母夫人也,时其节宣以忠养之[15]。宁歉於己,而必致丰於兄弟;宁薄於己子,而必施厚於兄弟之子。非其友不友[16],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

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17],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然但语及荣利事,则拂衣而起[18]。与人交,一以三纲五纪为去就[19]。尝曰:天下有道[20],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21],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22]。

翁之卓卓如是[23],则医特一事而已。然翁讲学行事之大方[24],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为翁墓志[25],兹故不录,而窃录其医之可传者为翁传[26],庶使後之君子得以互考焉[27]。

[1] 盖:副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因为”。

[2] 胶:拘泥。

[3] 中(zhòng众):符合,有效。

[4] 靡:代词,无,没有什么。

[5] 靳(jìn近)靳:固执、拘泥的样子。 守古:谓死守《局方》中的古方。

[6] 操纵:谓灵活运用。

[7] 声、影:均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8] 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9] 春秋:年龄;年事。 既:已经,……之后。

[10] 徇:依从。

[11] 简悫(què却)贞良:谓为人简朴、诚实谨慎、品行坚贞、待人温和。

[12] 刚严介特:刚毅、庄严、清高不俗。

[13] 孝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14] 时祀:指一年四季的常规祭祀。

[15] 时:名次活用作动词,按时调节。 节宣:指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

[16] 后“友”:名次活用作动词,结交。

[17] 折节:降低身份,谓虚心。 下:名次活用作动词,下问,请教。

[18] 拂衣:即“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愤怒。

[19] 三纲五纪:即“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大上下关系原则。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五大永恒的做人准则。 去就:谓断交与亲近(的标准)。

[20] “天下有道”四句:语出《礼记·表记》,谓天下仁道通行的时候,人们的品行就很高尚;天下不仁之道通行的时候,人们的言论就华而不实。 有枝叶:比喻表现突出。于品行则比喻高尚,于言辞则比喻浮华。

[21] 末是务:宾语前置,即“务末”,谓追求名利。末,末节,指名利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复指并强调前置的宾语,本身无实义。

[22] 浼(měi美):玷污。

[23] 卓卓:超群出众。

[24] 学:指理学。 大方:大道,大家风范。

[25] 宋太史濂:明初宋濂曾任《元史》总裁官,故称“宋太史”。

[26] 医之可传者:定语后置,即“可传之医”,能够流传的医学事迹。

[27] 庶:副词,表示期望,译为“希望”。

论曰:昔汉严君平[1],博学无不通,卖卜成都[2]。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陈其利害[3]。与人子言,依於孝;与人弟言,依於顺;与人臣言,依於忠。史称其风声气节[4],足以激贪而厉俗[5]。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6],而混迹於医[7]。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8]。

至於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於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9]。左丘明有云[10]:“仁人之言,其利溥哉[11]!”信矣[12]。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13],又可以医师少之哉[14] ?

[1] 严君平: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今四川成都)人,专在成都街头以占卜为生,终身不仕,但却能以忠孝仁义等随卜劝人,是古代著名的逸民。

[2] 卖卜:以占卜为生。

[3] 蓍(shī诗)龟:蓍草和龟甲,古代用以占卜的工具。

[4] 风声气节:风范、声望、气象、操守。

[5] 激贪而厉俗:使贪婪之人感动,使风俗得到劝勉。激、厉,均使动用法,使……感动,使……得到劝勉。厉,又通“励”。

[6] 源委:指事物的源流本末。

[7] 混迹:置身。

[8] 葆精毓神:保养精神。葆,通“保”。毓,养育。

[9] 之: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今天的补语标志词“得”。 不暇:来不及。形容心情迫切。

[10]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左传》的作者。

[11] “仁人”二句:语出《左传·昭公三年》。 溥:广大。

[12] 信:确实。

[13] 直谅多闻之益友: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谅,诚实。多闻,博学。

[14] 少:轻视。

题解 本文选自《九灵山房集》卷十,据《四部丛刊初编》本排印。戴良(公元1317~1383年),字叔能,因家世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学者,通经史百家之说,爱好医学,善为诗文。著有《九灵山房集》等,记载了当时浙江的名医事迹及有关医学方面的论著。

扩展资料

丹溪,读音dān xī ,汉语词语,亦作“ 丹溪 ”。谓仙人居住的地方。 出自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却俭等事》。

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论著,全书大概在宋代亡佚,今仅存《自叙》、《论文》两篇较为完整。《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篇文学专论,也是汉魏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它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分、文学的价值等颇为重要的问题。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它对文学的价值的重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儒家古有“三不朽”之说,其一为“立言”(见《左传》)。但这主要指政治与方面的论著,与文学并无多少关系。

曹丕所说“文章”,则包括诗、赋在内。其实,文学——特别是偏重抒情的文学,很难说是什么“经国之大业”,但曹丕这样说,就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当然是有意义的。

百度百科-丹溪

百度百科-丹溪翁传

百度百科-典论

大怎么组词语一年级拼音解释,用大字组词组成的成语和两个字词语

方剂歌诀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辛凉解表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

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苓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翘薄荷,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扶正解表

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加减葳蕤汤:

加减栽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施。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治结胸,甘遂硝黄三味用:心下硬满不可近,泻热逐水建奇功。

温下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偏痛方,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温脾汤;

温脾附子及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攻下冷积振脾阳。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润下剂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燥热津亏便下难,枳朴大黄蜜杏芍,润肠泄热便下来。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便结体虚难下夺,寓通于补法堪宗。

逐水剂

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满用亦佳。

舟车丸:

舟车黑丑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表皮陈皮轻粉入,逐水消肿力量强。

疏凿饮子:

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

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

新加黄龙用海参,玄麦生地硝黄呈,参归姜草扶正气,攻补兼施法可尊。

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热结阴亏肠燥结,滋阴泻下法可宗。

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葛苓清胆汤:

蒿苓清胆枳竹茹,苓夏陈皮碧玉须,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柴胡达原饮:

柴胡达原槟朴果,更加苓草枳壳和,青皮桔梗荷叶柄,豁痰胸宽截疟疴。

调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米草加姜薄,疏肝健脾功最奇,调经再把丹栀入。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又实脾。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配连芩:千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阳明大汗兼烦渴,清热生津法最宜。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真绛,凉血散血服之安。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大热烦躁兼错语,疮痈疔疖服之宁。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躁实服之消。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并;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

清脏腑热

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左金丸;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医。

泻白散;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喘咳,肺中伏火用之宜。

清胃散;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泻黄散:

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风功。

玉女煎;

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囊,胃热阴虚相为病,牙痛齿松宜煎尝。

芍药汤:

芍药大黄与槟榔,苓连归桂甘草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热痢方,连柏秦皮四药良,味苦性寒能凉血,坚阴止痢在清肠。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青篙鳖甲地知丹,热由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滋阴清热敛汗超。

清骨散:

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当归六黄汤: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泻火敛汗强。

祛暑剂:

祛暑清热

清络饮:

清络饮用荷叶边,竹丝银扁翠衣添,鲜用辛凉轻清剂,暑伤肺络服之痊

祛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散用朴扁豆,祛暑和中湿邪消。

祛暑利湿

六一散(益元散):

散中滑石甘,一方两法义须清,清热祛暑为常法,利水通淋亦细参。

桂苓甘露饮:

桂苓甘露猪苓膏,木泽寒水滑石草,清暑泄热又利湿,发热烦渴一并消。

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

益气西洋参,竹叶知草与荷梗,麦冬米斛连瓜翠,暑热伤津此方能。

温里剂:

温中祛寒

理中丸: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原为脾胃虚寒设,后人衍化许多方。

吴茱萸汤:

吴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合,饴糖为君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建中阳,饴糖人参配椒姜,中阳衰弱胸腹痛,痛而拒按服之康。

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二姜五味随,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有奇功。

黑锡丹:

温下镇上黑锡丹,硫磺桂附茴沉楝,芦故起石肉蔻香,虚喘殿逆服之验。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表里双解剂

解表攻里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力强。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编饶。

解表清里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石膏汤:

石膏汤用苓柏连,麻黄豆豉山栀全,清热解毒兼解表,枣姜细茶一同煎。

解表温里

五积散:

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 桔桂苓甘草朴,两姜陈皮半夏葱。

补益剂:

补气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获苓甘草比,食少便溏体赢瘦,甘平益胃效相当。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人参蛤蚧散:

罗氏人参蛤蚧散,专治痰血与喘满,桑皮二母草杏苓,肺痿服之症可缓。

补血

四物汤: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发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重黄芪,甘温除热法颇奇,芪取十分归二份,阳生阴长理奥秘。

归脾汤: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气血双补

八珍汤: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泰山磐石散:

十全大补减桂苓,更加续断砂糯苓,气血双补安胎好,泰山磐石是方名。

补阴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肾阴亏损虚火上,滋阴补肾自安康。

左归丸: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地知柏,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虎潜丸:

虎潜足痿是妙方,虎骨陈皮并锁阳,龟版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尝。

二至丸:

二至女贞与旱莲,或加桑椹和成丸,肝肾阴虚得培补,消除眩晕与失眠。

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石斛夜光丸:

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丝苁,青霜草决犀羚角,参味连苓蒺草风,

再与杏菊山药配,养阴明目第一功。

补肺阿胶汤;

补肺阿胶马兜铃,牛蒡甘草杏糯匀,肺虚火盛最宜服,降气生津咳嗽宁。

龟鹿二仙胶:

人参龟版鹿角胶,更加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治效高。

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肝肾精血虚。

补阳

肾气丸: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右归丸: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安神剂: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珍珠母丸:

珍珠母丸参地归,犀沉龙齿柏茯神,更加酸枣宁神志,镇心平肝此方推。

磁朱丸:

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又明日,心悸失眠皆可治,癫狂痫证亦宜服。

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天王补心丹;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及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甘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开窍剂:

凉开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紫雪: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磁膏,丁沉木麝升玄草,热陷痉厥服之消。

至宝丹: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

小儿回香丹:

回春丹枳大黄沉,豆蔻木草蚕蝎藤:贝檀陈砂麻竺麝,小儿惊搐赖此平。

行军散:

诸葛行军痧胀方,珍珠牛麝冰雄黄,硼硝飞金共研末,窍闭神昏服之康。

温开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囊,犀冰术沉诃香附,再用龙脑温开方。

紫金锭:

紫金锭有山慈菇,五倍千金一并入,大戟麝香共为末,霍乱痧胀米汤服。

固涩剂;

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表敛汗效特灵。

牡蛎散:

牡蛎散内用黄芪,浮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敛汗见效奇。

敛肺止咳

九仙散;

九仙散用乌梅参,桔梗桑皮贝母承,粟壳阿胶冬花味,敛肺止咳气自生。

涩肠固脱

—养脏汤:

养脏木香诃,粟壳当归肉蔻合,术芍桂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四神丸: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桃花汤: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用之,温中涩肠功效好,久痢不愈正可施。

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莲粉糊丸盐汤下,能止无梦夜滑遗。

桑螵蛸散:

桑螵散治小便数,参苓龟壳同龙骨,菖蒲远志加当归,补骨宁心健忘除。

缩泉丸:

缩泉丸治儿尿频,脬气虚寒约失灵,山药台乌加益智,糊丸多服效显明。

固崩止带

固经丸:

固经丸用龟版君,黄柏椿皮香附芩,更加芍药糊丸服,漏下崩中均可宁。

震灵丹:

震灵丹治崩夹瘀,乳香没药五灵须,代赭禹粮赤石脂,朱砂石英,入味具。

完带汤:

完带汤中二术陈,车前甘草及人参,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能。

理气剂:

行气

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

金铃子散:

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疏肝泄热痛自蠲。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行气化痰郁自舒。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萎合成方,通阳理气又散结,胸痹心痛皆可尝。

橘核丸

橘核丸中楝桂存,枳朴延胡藻带昆,桃仁木通木香合,癞疝顽痛盐酒吞。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木茴香,良姜青皮及槟榔,楝巴麸炒除巴用,寒滞病痛酒调尝。

暖肝煎:

暖肝煎中用当归,杞苓乌药与小茴,行气逐寒桂沉配,小腹疝痛一并摧。

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姜陈草,苓蔻木香一齐熬,温中行气兼燥温,脘腹胀痛服之消。

降气

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草半归,前胡桂朴姜枣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表寒里热哮喘尝。

四磨汤:

四磨汤治七情侵,人参乌药沉香摈,四味浓磨煎温服,行气降逆喘自平。

旋复代赭汤:

仲景旋复代赭汤,半夏参草大枣姜,噫气不除心下痞,降逆化痰治相当。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呕呃医,人本甘草枣姜施,胃虚有热气冲逆,清补和中降逆之。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降逆止呃兼温补,胸满呃逆宜煎尝。

理血剂:

活血祛淤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血府逐淤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用柴胡,花粉草归山甲俱,大黄桃红煎入酒,损伤淤血总能祛。

七厘散: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共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芪归芎,桃红赤芍加地龙,半身不遂中风证,补气活血经络通。

失笑散: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血淤少腹时作痛,淤散气顺保安康。

丹参饮: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气滞血瘀两相合,瘀散气顺保安康。

温经汤: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本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生化汤: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与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温经活血最见长。

活络效灵丹:

活络效灵用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症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

桂棱茯苓丸;

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红与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胞宫淤血全可散。

大黄庶虫丸:

大黄庶虫芩芍桃,地黄杏草漆蛴螬,虻虫水蛭和丸服,祛淤生新功独超。

止血

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丹荷搁随,二蓟栀黄皆炒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四生丸:

四生丸用三般叶,侧柏艾荷生地协,等分生捣如泥煎,血热妄行止衄惬。

咳血方:

咳血方中诃子收,海石栀子共瓜蒌,青黛泻肝又凉血,咳嗽痰血服之瘳。

槐花散;

槐花散治肠风血,芥穗枳壳侧柏叶,等分为末米汤下,凉血疏风热能涤。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藏,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康。

黄土汤:

黄土汤中术附芩,阿胶甘草地黄并;便后下血功独擅,吐衄崩中效亦灵。

胶艾汤:

胶艾汤中四物先,更加炙草一同煎,暖宫养血血行缓,胎漏崩中自可痊。

治风剂:

疏散外风

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消风散:

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服之康。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全蝎加,混合研细酒调服,风中络脉效力佳。

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体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小活络丹;

小活络丹用胆星,二乌乳没地龙并,中风手足皆麻木,风痰瘀血闭在经。

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天麻钩藤仗: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苓,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阿胶鸡子黄汤:

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蛎草;石决茯神络石藤,阴虚风动此方保。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麻胶地芍合成汤,三甲冬草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茶,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水归火宁水生木。

治燥剂

轻宣润燥

杏苏散: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口渴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滋阴润燥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琼玉膏:

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糖,合成膏剂缓缓服,干咳咯血肺阴伤。

玉液汤:

玉液汤中芪葛根,鸡金知味药花粉,饮一溲一消渴证,益气生津显效能。

增液汤: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祛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

甘露消毒丹(普济解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葛,苓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

连朴饮:

连朴饮内用豆豉,菖薄半夏芦根栀,胸脘痞闷兼吐泻,湿热为病皆可治。

蚕矢汤;

蚕矢汤用苡木瓜,苓连栀通吴萸夏,加入豆卷清湿热,吐利腹痛转筋佳。

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翟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二妙散: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痊。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猪苓汤:

猪苓汤内用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五皮散(五皮饮):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真式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润畅急煎尝。

实脾散(实脾饮):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蓖廨分清饮:

蓖廨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留连自可除。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革,冷风顽痹屈能伸。

鸡鸣散:

鸡鸣散是准绳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榔晨冷服,脚气浮肿效非常。

祛痰剂:

燥湿化痰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温胆汤: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茯苓丸:

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诸证罢。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杏瓜萎,茯苓枳芩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脉滑浮。

滚痰丸:

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花粉研,陈皮桔梗秩苓添,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气降仍咳胸犹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定痫丸:

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

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

止嗽散: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化痰止咳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消导化积剂:

消食导滞

保和丸: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方中亦可用麦芽。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脘痞泻痢此方寻。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齐,大黄牵牛加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枳术丸;

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若加麦芽与神曲,消食化滞力更强。

健脾丸:

健脾参米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消痞化积

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四君先,夏曲麦芽朴姜连,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疟母方,庶虫鼠妇及蜣螂,蜂蜜石苇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

瞿麦紫苓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久胁下硬,症消积化保安康。

驱虫剂:

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脏泻热又安蛔。

肥儿丸;

肥儿丸内有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猪胆为丸热汤下,疳虫食积一扫清。

布袋丸;

布袋丸内有四君,芜荑芦荟共调匀;夜明砂与使君子,消疳去虫法可循。

化虫丸:

化虫丸中用鹤虱,苦楝槟榔一并列,白矾铅粉和丸服,肠中诸虫皆可杀。

伐木丸:

伐木方中有绿矾,苍术酒曲醋糊丸,泻肝益脾消黄肿,钩虫为患效可观。

涌吐剂:

瓜蒂散:

瓜蒂散用赤豆研,散和豉汁不需煎,逐邪催吐效更速,宿食痰涎一并蠲。

救急稀涎散:

稀涎皂角与白矾,急救可去膈上痰;中风昏迷属闭证,功能开窍又通关。

盐汤探吐方:

盐汤探吐千金方,干霍乱证宜急尝,宿食停脘气机阻,用之及时功效良。

痈疡剂:

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佳。

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四妙勇安汤:

四妙勇安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清热解毒兼活血,脱疽之病此方魁。

犀黄丸:

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牛蒡解肌汤:

牛蒡解肌薄荆翘,丹栀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散痈肿,牙痛颈毒皆可消。

海藻玉壶汤:

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或睹。

透脓散:

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

谁有些郭嘉的论文~~~~

大字组词两个字的词语

大纲 阔大 眼大 大丙 大多 刚大 大圭 麤大 必大 大醇 阿大

大乘 斗大 恢大 老大 大茀 久大 大豆 遗大 大藩 不大 大峨

洪大 骏大 满大 大达 大朝 襃大 木大 大蔟 遥大 都大 浑大

大错 广大 两大 三大 廓大 大布 长大 大底 豪大 大潮 大地

大胆 大报 开大 大妇 大福 光大 大奔 大柄 大抵 大漕 大仓

敦大 矜大 雄大 大伯 大粗 奥大 大葱 大房 大臣 丕大 大冬

重大 胡大 姱大 大冯 戆大 函大 性大 大把 大盗 作大 醋大

大帝 大贝 大鼓 弘大 增大 散大 末大 大蚕 大府 宽大 干大

大赋 摦大 侉大 脾大 大菜 大父 大电 夜大 大拜 大半 庞大

四大 富大 杰大 大肠 大次 大晨 捣大 大舫 电大 大椿 拿大

大凑 大都 大比 大初 大成 讬大 顶大 大枋 大珰 人大

大城 大点 大创 大帮 大干 大北 迂大 六大 大大 大戴 大遍

大春 大褂 大大 大端 他大 大度 松大 天大 大埠 碜大 脱大

保大 大兵 葆大 斥大 大分 到大 大费 犹大 业大 大风 大呆

大表 多大 大耋 大巴 大病 大钞 譬大 白大 大笔 壮大 猥大

大典 大处 大纛 肥大 极大 贵大 大东 大坝 妆大 强大 拓大

大从 浩大 闳大 大封 大拂 九大 大凡 正大 大厎 大餐 大边

巨大 大部 大俥 大被 大貂 头大 大赤 大殿 深大 大氅 大辩

大高 大疮 月大 炸大 大帛 大策 大本 大法 大藏 大登 大粪

高大 大板 侏大 大佃 大堤 事大 五大 部大 大弟 享大 夸大

大虫 大弁 大糦 大敌 大龟 大寳 溥大 大对 大刀 大杯 大调

城大 大丑 大包 大拱 跌大 七大 大饼 大辨 大常 大傅 大副

大妃 小大 大程 大当 骄大 大阿 大斗 大羹 大场 丰大 秀大

大冲 大官 大儿 大故 大班 大甸 憨大 尾大 大辟 大带 大刚

大蔡 大卞 大恶 大憝 奓大 托大 大方 大卜 优大 大 大功

大悲 盛大 大割 大备 大汾 大参 联大 膨大 大防 大才 半大

大徧 中大 肿大 大夫 大便 大段 大宫 硕大 大败 *** 大宝

扯大 张大 大长 昌大 宏大 大恭 大辅 倒大 瓦大 大凤 旷大

大巢 伟大 大氐 横大 大案 大别 大宾 做大 大道 大辰 刊大

许大 大服 显大 大德 创大 口大 嫮大 大材 大白 扩大 哆大

油大 放大 大保 自大 大颠 大车 大邦 大队 大尝 大传 大宠

尊大 远大 大操 好大 大安

大字组词带有解释的二字词语

大白天:1.大白日。

大拜:1.指拜相。

大白话:1.通俗的语句,有时喻指无聊或无意义的话。如:这篇都是大白话,乏味...

大败:1.在竞争和军事对抗中遭受惨重的失败。

大坝:1.水库、江河等的拦水大堤。

大白鼠:1.家鼠的一种,体白,褐家鼠的变种。

大拜门:1.谓高官。

大安:1.太平无事。2.身体健康安好。多用作书信末尾的祝颂语。3.唐代宫殿名。...

大白:1<方>粉刷墙壁用的白垩。

大白羽:1.装有白羽毛的长箭。

大白于天下:大白:彻底明白,完全清楚;天下:旧指全中国。全国的人都知道了事情...

大阿福:1.江苏省无锡所产的泥人。作胖娃形。

大巴山脉:在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由大巴山和米仓山组成。海拔2000米左右。嘉陵江和...

大把:1.一手抓物的最大量。引申为数量很多。

大:见〖〗。

大阪:日本第二大经济中心,大阪府首府。人口254.1万(1986年),全国第三大城市。

大巴:1.大型公共汽车。

大八洲:1.日本国的古称。

大案:1.清代各省行政长官向中央 *** 同时列名保举一大批下属晋级﹐称为大案。2....

大班:1<方>旧时称洋行的经理。

大白日:1.白天。大﹐表示强调。

大阿哥:1.清代称皇长子为大阿哥。

大阿:1.太阿。

大字组词三个字词语

大对卢 大姑子 大杜鹃 袁大头 大香会 大气层 大减价 大袋鼠

大公国 极大值 最大值 大瘕泄 大环境 大酒缸 三大礼 大藏经

大抬杆 大喇喇 吴大伯 大使馆 大丈夫 扩大化 大路货 先大夫

十大家 陈大齐 大本营 孙大圣 大豆方 大风子 大昭寺

大饭店 大马猴 大踏步 吹大气 大司徒 大市场 大 大八洲

大居正 大司空 尹大目 大企业 七大家 一大钱 大理市 一大堆

登大寳 大风岙 冬大麦 大谒者 大头鱼 大合唱 大堤曲 大明宫

大礼堂 大家庭 大心脏 大君子 若大站 大禹宴 大眼贼 大头巾

大半天 大唿隆 大着作 大和上 大官人 大白天 大换血 大东门

掉得大 大演数 大客车 歌大风 大青年 举大事 大姑娘 两头大

大泽乡 大婶儿 大皇城 大盆地 大出血 大荔姓 老大虫 小大姐

大辣酥 大单于 大有年 大还丹 大明历 大红梅 五大洲 不大离

大犬座 大茂山 大熊座 集大成 大小虎 大白话 拿大顶 三大士

大嗓门 八大家 大观帖 三大节 大卵石 一大溜 大洪寨 大遗马

大渡河 特大号 大动作 大事记 大兄弟 放大机 四大洋 大家伙

大司马 大金川 大晟词 大城市 中大夫 大伯爷 大师父 大同书

大暴雨 大王风 大凉山 大洪山 腰大肌 大猩猩 不大紧 大起居

大提琴 卖大户 大团结 大媳妇 大会堂 大良造 大五金 大刀头

大宪台 二大流 大人公 睡大觉 大同市 大小子 大手术 大罗氏

大花脸 变大雅 夸大口 大后日 大笼法 马大头 耍大牌 大赦诏

大学堂 农大夫 大科学 朝大夫 大寳龟 大道理 大猫态 大力士

不大点 大抛禾 大司乐 大八成 大九洲 大陆坡 大天光 大姐大

大西洋 大人国 大司成 十大曲 大主教 大堡礁 大都会 大呼隆

大别山 大鼓书 一大劫 大礼服 一大车 大少爷 大象棋 大厮并

棉大衣 大寳局 老措大 老大爷 大宛马 大杂烩 大检查 三大冢

七大夫 大身子 大奖赛 大自在 大中人 养不大 大盈库 嬖大夫

大秦寺 大乘经 大谱儿 一个大 上大夫 放大炮 大晟府 大和汤

眼孔大 自大狂 大剌剌 大马爵 大闺女 大统历 曾大父 大同乡

大后年 大渊献 军大衣 盛大的 大导师 老大伯 大伯子 大卡巴

大茶壶 大共名 无穷大 子 大路活 大后方 拿大草 大小大

大根脚 大多数 丰大特 大同江 老大难 银大头 大革命 小大哥

大和散 放大镜 大庾岭 大水塘 大世界 随大流 大舌头 陆大夫

大拇指 大雅斋 大赤坑 酒大工 大细超 大佛阁 大元帅 乡大夫

大哥大 不大方 到大来 大愿力 大风诗 出大差 大黄鱼 大芒落

大众化 大舅子 大 大立菊 大小杜 大辩论 大陆妹 吹大牛

大道曲 跑大棚 大娘子 大罗天 大不敬 一大早 大运河 大玩咖

大不了 大忽雷 大人家 大灾难 大师傅 齐大乎 放大纸 大好老

贫措大 大朝觐 大姆子 大功率 大理院 越大夫 大都宪 傍大款

大出手 看大流 大动脉 大王父 放大定 大上造 公大夫 大保镖

大庆市 抽大烟 雷大使 大盘股 旧大陆 放大器 五大洋 跳大神

大伯娘 大羽箭 大清明 老大哥 大门户 大部头 大秦珠 大散关

大节目 大牲畜 大小年 大杂院 大小苏 大前天 大脑壳 冤大头

扛大活 大车店 大飒蜜 大槐宫 大自然 莽大夫 成大器 骂大街

大清早 大头兵 大专生 大尉迟 大插屏 大肚子 大观楼 大古里

大饽饽 大鼻子 大毛公 大撒手 大面积 大老爹 大碗茶 放大率

大伙儿 大和尚 北大荒 大成节 大雪山 大家子 大著作 大姨父

大姨子 大老粗 大遗址 大出丧 老勿大 大芒骆 大红袍 大老官

大夫松 风 心肥大 大不韪 大罗便 大板车 大舅爷 大门官

大壮舞 大冯君 大宗师 大西北 大年夜 大白日 四大空 大小阮

大括号 镉大米 大过卦 大落落 大幅度 大丰收 大西米 大老板

大北胜 一大半 大嫂子 大摄受 大锉碓 楚大夫 大年日 大腹贾

大理寺 扛大梁 大房山 大逻便 大观舞 砍大山 大面儿 裸大麦

大孤山 船老大 大老婆 大盐湖 大晴天 三大殿 大头针 多大小

大阿哥 大丫头 大成殿 次大陆 大龙湫 大太爷 大妈妈 棉大夫

一大些 大气圈 大部分 大烟鬼 胃大弯 大熊猫 大门中 大荒骆

大夏侯 大明湖 加拿大 大脚三 大陆岛 大花台 大袖衫 大舅哥

无限大 大众语 大宜昌 大风歌 大气压 大个子 大前年 大林寺

直方大 大脑炎 春大麦 大姨姐 大章车 穷措大 卖大炕 大设设

大库仑 大灌顶 大姐姐 大雁塔 一大串 大圆智 大使者 卖大号

大排行 广大会 三大宪 大傻瓜 举大计 大炮客 大老爷 大方向

大弦戏 大头菜 大约摸 说大话 老大姐 大团圆 三大洋 大字报

大平原 大长秋 冰大坂 做大头 大茴香 大裘冕 大礼拜 七大洲

一大摞 大不过 大花边 分大小 大斧劈 傻大头 列大夫 大

大和炮 大白鼠 侃大山 大纛旗 大古来 大衣服 大阵仗 惟大梁

老大人

大字组词四个字的词语

大明法度 长枕大衾 大露头角 大盗窃国 大吉大利 大功告成

大旱望云 大处着墨 舂容大雅 大度汪洋 雷霆 大败而逃

大莫与京 大才槃槃 大肆攻击 大奸似忠 大打出手 大错特错

笔大如椽 大块文章 大家小户 大风大浪 大璞不完 大院深宅

材疏志大 大干物议 大匠不斫 大谬不然 胆如斗大 大步流星

大辩若讷 大旱云霓 勃然大怒 大名鼎鼎 大节不夺 大开眼界

大慝巨奸 大举进攻 百事大吉 大辂椎轮 大福不再 大浪淘沙

材大难用 大车无輗 八抬大轿 膀大腰圆 大衾长枕 大街小巷

大烹五鼎 大桀小桀 大而无当 大红大紫 大富大贵 大山小山

大海捞针 大江东去 大有希望 大人君子 才大心细 大德不酬

大模大样 大愚不灵 大锣大鼓 大喝一声 大气磅礴 不知大体

大言欺人 大家闺秀 大度豁达 长篇大论 大肆铺张 大事已然

大江南北 大刀阔斧 大梦初醒 粗心大意 大败亏输 大彻大悟

大喊大吼 百年大业 大信不约 大获全胜 大费周折 慈悲

大奸极恶 才大如海 大夜弥天 大展宏图 春回大地 大笔如椽

大酺三日 大男小女 博大精深 大雅宏达 大鱼大肉 大惊小怪

大智大勇 大方之家 大大方方 大卸八块 大命将泛 大逆不道

大腹便便 大吵大闹 大巧若拙 大动干戈 百年大计 大大落落

大本大宗 大敌当前 大事完毕 大才小用 材剧志大 才大气高

大捞一把 大惑不解 大家风范 大权独揽 大千世界 大可不必

大权旁落 阐扬光大 吃大锅饭 此事体大 大风之歌 大处着眼

大秤小斗 大难临头 大吃一惊 大衍之数 大来小往 大含细入

不顾大局 大惊失色 大言相骇 才疏志大 大呼小叫 大开大合

长篇大套 大辩不言 大斗小秤 大人虎变 大公至正 大块朵颐

大祸临门 抱头大哭 大同境域 大放厥词 大事化小 大吹大擂

大计小用 才大难用 偿其大欲 大而化之 大器晚成 大快人心

大肆挥霍 大哄大嗡 大海一针 大大小小 大材小用 胆大心雄

大好河山 大车以载 长枕大被 粗枝大叶 大快朵颐 大度包容

大隐朝市 大法小廉 大难不死 大肆咆哮 大吼大叫 大有文章

财大气粗 大得人心 大胆海口 大禹治水 大雅之堂 大处落墨

大笔一挥 大地回春 大做文章 大好山河 吹大法螺 大男大女

不登大雅 大雪纷飞 大吹法螺 彪形大汉 大起大落 不识大体

大寒索裘 大谋不谋 大权在握 大公无私 大醇小疵 大放悲声

大慈大悲 不达大体

大字组词四字成语带有解释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志大量小:志:志向;量:度量。志向虽大,但心胸狭窄。

因小见大:小事情上可以看出大问题

名门大族: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大肆攻击:用不实或过分之辞对人大加攻击

细大无遗: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舍弃

大同境域:大同:所有地方都这样。古代指为公的理想社会,现指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引证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资料成语

小惩大戒:意为有小过失就惩戒,使受到教训而不致犯大错误。

奋臂大呼:用力地挥舞手臂,情绪激昂地高声呼喊。

力大无比:形容力量巨大。指因质或性能使某物具有的力量(如体质健壮情况或军事组织中的巨大设备),能使之产生力量,或在抵抗、进攻、持久中显示出的巨大力量

芟夷大难:削平大乱

大肆咆哮:大肆:毫无顾忌;咆哮:愤怒叫喊。指愤怒地大喊大叫。

微言大谊: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同“微言大义”。

大男小女:1.指子女。

大车无輗:大车,牛车。小车,马车。

男大须婚,女大必嫁:指男女长大成年当须婚嫁

大鱼大肉:指美好丰盛的饮食。形容菜肴丰盛。

雷大雨小:比喻说得多,做得少;声势很大,实效很小

经始大业:指开基立国的重大事业

洪钟大吕:“黄钟大吕”,“黄钟”、“大吕”皆是音律,无“振聋发聩”之“警醒”意味。

高门大族: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广众大庭:广:多;众:许多人;大庭:宽大的场所。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大眼瞪小眼:见“大眼望小眼”。

五羖大夫:羖:公羊。特指春秋虞有贤才的大夫百里奚。

大人不记小人过:敬称对方为大人,谦称自己为小人,希望对方不要与自己计较自己的过错,是一种主动认错的态度,是请求别人原谅时所说的客套话。或者指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的过错加以原谅。

男大当婚,女大须嫁:婚:指男子娶妻。指男女长大成年当须婚嫁。

浮以大白:原指罚饮一大杯酒。

戴大帽子:比喻给人加上夸大了的罪名。

孕大含深:孕:包涵。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

食指大动: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

大隐朝市:

小才大用:以小的才能而任大事。指用人不当。

细大不逾:

大信不约:真正讲信义,不在于订约盟誓。

不大对头:有了问题,出了毛病,指有[身心、机能]失调的迹象

公道大明:公道:公正的原则道理,即正义。公正的道理得到发扬。比喻正义得到伸张。

逆天大罪:形容极大的罪恶。

疏忽大意:经常不集中注意力的,粗心的

各打五十大板:

水大鱼多:水面宽广,鱼必众多。比喻事物随其所凭借之物的丰盛而丰盛。

大院深宅:深:指由内到外的距离大。房屋众多,庭院深广。多指富贵人家的住宅。

大难不死,必有后禄:亦作“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经过大灾难而不死,日后一定享福。《古今·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大难不死,必有后禄。今日说钱公满意要溺死孩儿,又被王婆留住,岂非天意?”《说岳全传》第二回:“他怀中抱着个孩子,漂流不死。古人云:‘大难不死,必有后禄。’”袁静《淮上人家》:“‘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命里不该死啦!”

才大心细:

广大神通:神通:指神奇的本领。原为佛教语。形容本领、手段极为高超,无所不能。

大夜弥天:弥天:满天。比喻黑暗势力弥漫长空,统治一切。

大烹五鼎:烹:烧煮。古代祭礼,后用以指吃特别美味的饭食。形容生活奢华。

为小失大:为了小利,造成巨大损失。

夸功自大:夸:夸耀。夸耀功劳,自以为了不起。

大吵大闹:1.指争论各方并无严重分歧而进行毫无秩序的争吵骚动

艺高人胆大:技艺高超的人胆量也大

国家大事: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弘誓大愿:志向远大而待人宽大厚道

声誉大振:声望、名誉大大提高

晓以大义:晓:使人明白。把道理对人讲清楚。

大人不见小人怪:旧谓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

长篇大章:滔滔不绝的言论。多指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见“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王公大人:国君重臣。后泛指高官贵人。

嘴大喉咙小:嘴大喉咙小,吃得进吞不下,比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条条大路通罗马:比喻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近似殊途同归

胆如斗大:是形容胆量极大。

志大才短:指人志向大而才能不够。

长江大河:指长江和黄河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嚎啕大哭:大声哭叫

目大不睹:比喻徒具形式而没有作用

事关重大:事情关系着大局,非常重要。

名公大笔:名家的大手笔。

疾声大呼:疾:急速。急促而大声的呼喊,以引起注意。

吃小亏得大便宜:

不知大体: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同“不识大体”。

大事完毕:

夸诞大言:夸诞:荒诞不经;大言:大话。指荒诞不切实际的大话。夸诞大言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高躅大年:躅:足迹,引申为行为,品行。品德高尚而年纪高迈。

绿林大盗:

雄文大手:擅长写作宏伟诗文的高手。

血盆大口:指野兽凶残吞噬的大嘴。也比喻剥削者、侵略者蚕食鲸吞的巨大胃口。

男子汉大丈夫:指志向高远有所作为的男人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褚小怀大:褚:口袋。用小口袋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树大根深:比喻势力强大,根基牢固。

吃小亏占大便宜:指暂时觉得吃亏,将来能得到大的好处。

五大三粗: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大手笔:1.旧指有关朝廷大事的文字

巨奸大猾:奸:奸诈;猾:狡猾。指阅历深而非常阴险狡猾的人。

老老大大:谓年事已高

大言相骇:骇:惊吓,震惊。说大话,吓唬别人。

大有希望:指做成某事或实现某种愿望的可能性很大

无遮大会:无遮:没有遮拦,指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平等看待。佛家语,原指布施僧俗的大会。后也用作其它的泛称。

尾大难掉:犹言尾大不掉。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小痴大黠:黠:聪明而狡猾。指小事糊涂,大事很精明。

说大话:1.夸口说话或言过其实地说话

肥肉大酒:指美好丰盛的饮食

知小言大:知:通“智”。聪明才智不济,说话口气却很大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小,指不知句读;大,指不解疑难问题。而,转折连词,可是。遗,弃

大卸八块:谓支解人体。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婚:指男子娶妻。指男女长大成年当须婚嫁。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八抬大轿:我国封建时代大官坐的由八个人抬着走的大轿子,是身分重要的标志

大衾长枕:衾:被子。共倚长枕,同拥大被。形容夫妻恩爱。后比喻兄弟友爱。

大山小山:汉淮南王刘安招集文人从事著述,各造辞赋,以类相从,分别称为大山或小山,犹《诗经》之有《大雅》和《小雅》。见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或以为大小、小山是人名,见汉高诱《〈淮南子〉序》。后用来称呼同时有名的两兄弟。如南朝梁何点、何胤兄弟俱隐遁不仕,世号点为“大山”。

尾大不掉: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挑大梁:泛指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牛皮大王:会吹嘘而不干实事的人。

大鱼吃小鱼:汉刘向《说苑·指武》:“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吞小鱼也。”后以“大鱼吃小鱼”比喻大欺小,强凌弱。

大衍之数:

倚大欺小:凭借自己强大去欺负弱小的人

蠹众木折,隙大墙坏: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缝隙大了,墙就要倒塌。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伸大拇哥:1.竖起大拇指称赞

大事化小:经过妥善处理,将大事化成小事。

大快朵颐:朵颐:鼓动腮颊,即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大酺三日:酺:聚饮。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帝赐大酺,特许民间举行大聚饮三天。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

州如斗大:州:古代行政区划;斗:古时量具。州仅像斗一样大。形容地盘很小。

贪大求全:过分地贪图规模大而全面。

狂风大作:刮大风,形容风很大

高亭大榭:园林中供休息和四周景观的建筑物。

攻大磨坚:攻打强大的力量,削磨坚硬的东西。形容做很难做到的事情。

才大气高:气:气质。才能出众,意气高傲。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比喻办事缺乏好手,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

膀大腰圆:形容魁梧粗壮的人

铸此大错:铸:铸造,把金属熔化后倒入模具内制成器物;错:锉刀,这里是双关语,特指错误。指造成严重的错误。

狮子大开口:比喻要价或所提条件很高。

十全大补:某项办法、方案对事情有巨大补益

人小鬼大:[achilddaringtodogreatmischief]言指年纪小而头脑却很精明,为人调皮,鬼主意多。语气亲切这孩子人小鬼大,把我都骗过了

细大不逾:逾:超过。大小方面都不超过

马大哈:用背(多指牲口)负载人或物:那匹马~着两袋粮食。

大人君子:才德兼备的人。

国家大计: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大愚不灵:十分愚笨,不晓事理。

无关大局:对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

高车大马: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

高山大野:高高的山岭,广袤的原野。

大王好见,小鬼难当:指走狗借着主人势力敲诈勒索。

大雅宏达:大雅:宏达雅正;宏达:才识广博通达。指宏达雅正才德高尚的人。

正大高明:正大:正直,不存私心

尘头大起:指一团团的灰尘高高扬起。

小中见大:从小处可以看出大的问题或道理

小怯大勇:怯:害怕。遇小敌怯阵,见大敌勇猛。形容临阵时的心理作用。也比喻对小事退让,对大事力争。

完事大吉:指事情结束了,或东西完蛋了(多含贬义)。

欢眉大眼:方言。眉开眼笑貌。

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声名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不达大体:大体:大局,整体利益。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浮一大瓟:浮:违反酒令被罚饮酒;瓟:同“匏”,匏瓜。原指罚饮一大杯酒。后指满饮一大杯酒。

大言欺人:说大话欺骗人。

至大无外:大到极点,外无以加。

勖以大义:

深山大泽:形容深邃的山野和广阔的湖泽。

大白于天下:大白:彻底明白,完全清楚;天下:旧指全中国。全国的人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目光远大:指一个人的见解及处世观高远而伟大。

大笔一挥:作者运笔神速或任意签字、涂改

雄材大略:杰出的才能和伟大的谋略。

罪莫大焉:指罪恶之重无过于此。

大于四个字的大字组词成语

成语: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拼音: dà chù zhuó yǎn,xiǎo chù zhuó shǒu 解释: 从大的目标去观察,从小的地方去动手。比喻既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去考虑问题,也要在具体事情上一件件地做好。

成语: 大节不可夺 拼音: dà jié bù kě duó 解释: 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强取。指立身处世的节操不能被改变。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成语: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拼音: dà mén bù chū,èr mén bù mài 解释: 迈:举步走出。指从来不出家门与外人接触。

成语: 大人不记小人过 拼音: dà rén bù jì xiǎo rén guò 解释: 指地位高对地位低的过错加以原谅。 出处: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胡老爷,大人不记小人过,我说错了话,真正该打。”

大字的拼音和汉字解释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时间更远:大前年。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卿”之下,“士”之上。

大字组词组成的好听的男孩女孩名字

没有

大学毕业论文,关于三国里曹操的形象,比如奸诈,有才学什么的

哀哉!奉孝

——读《三国演义》有感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题记

但凡一般人读完三国,想必都会对诸葛孔明产生很好的印象。我不止一次在书中看到“孔明用兵如神”的字眼,可这只是所谓的。孔明戎马半生,不佩剑,不骑马,只是一把羽毛扇不离手,俨然一副文士的样子。然而,他作为军师的时间很短,也没打过一次好仗,诸多神奇光环大都是罗贯中先生加上去的。纵观三国,一生都作为谋士,且尽心尽力的也只有草草几人。郭嘉郭奉孝,便是在几千三国英雄中最神秘的一个。

郭嘉是一个曹操手下八大谋士中的一个,他不是最厉害的。比起内政,他不及荀彧,可是他从来都没有理过内政;比起官职,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五品祭酒,可是有哪个谋士高高在上?甚至比起活到七十多的贾诩,他死得也太早了,只有三十八岁,可也因此掩盖了他杰出的才华。

这位曹操手下最年轻,最神秘的谋士究竟哪里与众不同我们可以想象,夜色中,曹军大帐里缓缓走出一位身着玄色长袍的青年,袖内一卷兵书,手中端着一只青珍酒斛,背对曹营,待到回头时,只见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郭嘉可以有着不凡的气度,可以是抱病在身、弱不禁风,也可以邋邋遢遢,衣冠不整。但他一定有着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那是怎样的目光啊,将刀枪兵刃玩弄与鼓掌之间却不沾一丝血迹;在抬头的一瞬就洞察他人的内心。在只秋水粼粼的眼睛下,正是郭嘉用兵才能的初现。

郭嘉的计策从来不能用“三十六计”中的一种来概括,所以就显得非常的妙。妙在哪儿?

就从官渡之战说起。

其一,大战前夕,曹操受到了袁绍一封异常傲慢的信,心中恼火无比却又担心自己的实力与袁绍无法抗争。这时候,郭嘉不愠不火地说了:“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有人讲,这一通大话不说也无妨,简直就是在奉承嘛。郭嘉在平时寡言少语,只有谋策时才多说一点。“十胜十败论”确实是与他的作风不符,可即便是他说的,又怎么会是奉承?曹操从来都把郭嘉视为知己,还用他去奉承吗?郭嘉看人极准,自然是明白人的心理,将此论看作一针强心剂,在官渡之战前夕给明公打打气也是极为重要的。

其二,曹操要与袁绍打仗必倾全军之力,可是曹操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出许都,刘备突然插上一脚怎么办?曹操对此颇为担心。这时郭嘉说了:“袁绍性格迟缓又很多疑,一定不会这么快就前来攻打”没错,袁绍拖拖拉拉,并没有及时发兵。于是,曹操毫无后顾之忧的收拾了刘备。郭嘉怎么会知道袁绍不会发兵?这就要归功于他对袁绍的了解。

傅子曰:“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郭嘉一开始去见袁绍,还没几天就要自己打包走人,临走时对袁绍手下的谋士辛评、郭图说“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正可谓一语惊人,郭嘉自己还没什么名气就敢把袁绍骂成这个样子,足以见他的看人眼光之准,用谋用策之大胆。

其三,正在曹袁两军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从东吴传来了消息:孙策将渡江北下偷袭许都。孙策当时正打下江东,很得民心。再加上他本人英勇的很,曹操众多属下听了这个消息都十分惧怕。郭嘉又站出来了:“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雄豪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于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这一番话说的江东使者跳脚,忿忿而去。果然,孙策“临江未济”便为许贡门客所杀。斐松之曾评说郭嘉的预言是明于见事,此话不。但又说无以知其死在何年,盖为巧合。愚以为这就有些不对了。要知道别人死在何年才为上智,那堪称上智的恐怕只有先生了。总而言之,能透过一个人看到本质,,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其四,刘备初降,有人劝曹操乘刘备自投罗网的有利时机除掉刘备,除去这个心腹大患。曹操为此特地向郭嘉征求意见,郭嘉认为不应该杀刘备,理由是刘备是一个英雄,杀了他不要紧,天下英雄就再也不敢来投奔曹操了,这个损失就太大了。曹操听从了郭嘉的意见,没有杀刘备。后来,曹操放走了刘备,郭嘉却又坚决反对。实际上,郭嘉对待刘备的态度是既不杀,也不放,他要把刘备软禁起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郭嘉的确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谋略家。

郭嘉的谋略妙处还有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不同于诸葛亮,孔明一生谨慎,总是要在后方细心布局后才敢出兵。相比之下,郭嘉就像是一个将蹦极当成家常小菜的挑战者,总在战场山玩激流勇进,玩了一次又一次还从不出差错,也因此将自己置于浪头之下,稍有不慎就被淹死。但是作为郭嘉的“明公”曹操似乎对也郭嘉言听计从。从曹操的角度上来说,郭嘉无疑是他的得力帮手,而且还要比其余的谋士更有帮助。为什么呢?荀彧荀攸都是在曹操的猜忌下被间接的害死,而郭嘉不恋汉,不受曹操猜疑,所以在谋士这个职业下,他又扮演另一个角色——曹操的知己。曹操也许热爱人才,他光脚迎许攸,让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等等都可证明,但他绝没有像喜爱郭嘉那样喜爱一个人才。曹操疑心很重,往往是堤防着他的属下,所以一般不与属下们共同进出。可是,曹操就是老和郭嘉站一块儿——出去时不是两马并行就是同乘一辆车;停下休息时又和他进一个帐篷。这不难看出,郭嘉成了曹操最最信任、最最友好的伙伴。所以曹操才常说:“惟奉孝知孤意。”不光是在平时俩人要好得紧,郭嘉的观点也是曹操纳率最高的。郭嘉所说的话一定很对曹操的胃口,仅有一次曹操很自信地没有听他的话,闹到最后,还不是曹操自己后悔地大叫“恨不用嘉之言”吗?所以,在外出打仗时,曹操总把荀彧他们留在老家看大门,却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于随时制定作战。顺便一提,曹操在郭嘉死后的赤壁之战中恸哭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程昱能看出庞统使的连环计,郭嘉在的话也一定能看出来。那为什么曹操这样哭?除去打了大败仗后找人下台阶的原因,想必就是曹操自己也很清楚,郭嘉劝自己时即便是得意忘形也有很大听进去的几率吧。

从上述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其说郭嘉是个了不起的谋士,我倒是很赞同对他的另一个称呼——军事心理学家。没有错,郭嘉的排兵布阵无一不是建立在他人心理变化上的。然而,还有一仗并不是完全靠抓住心理问题而突破的,那就是“北征乌丸”。

这一仗中,郭嘉劝曹操“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不过郭嘉也因为水土不服就华丽丽地倒下了。曹操“密出卢龙寨,直指单于庭”漂漂亮亮地大胜而归。(回来后曹操奖赏了曾经劝他不要去的人)在此期间,曹操让郭嘉留下来在易州养病,可曹操风风火火地赶回易州时,见到的也只有无数白幡了。郭嘉常说:“我到了南方就一定会死”,但为了帮助曹操攻下乌丸他还是去了南方。也就是说,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的战场,只不过是不提着刀去拚死罢了。我想,用这个来比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为过。

由于郭嘉小了曹操十五岁,曹操就想在自己死后把国家大事托付给郭嘉。曹操刚见郭嘉就开心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虽然郭嘉没有治过国,但曹操似乎还是很相信郭嘉绝对具有一流的治国才能。我相信这就好像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样,是绝对的真诚。只是郭嘉的生命结束的太早了,他的军事才华也就没有在表现下去。所以他的战例略显苍白。如果郭嘉死得不那么早,汉末历史一定会更加精彩纷呈,甚至被改变。当然,这只是如果。

看了以上所诉,郭嘉是一个有诸多优点的人,譬如洞察力强,心理剖析到位,深得曹操喜爱等等。还有一点,就是他一个似乎是弱不经风的青年居然有着超乎常人的胆量,这在乱世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原一下郭嘉,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优缺点同样多的人。郭嘉似乎出身不太好,是一个平民。到曹操手下做官后虽然受老大喜爱,但肯定会为一些出身官宦家族、讲究礼节的人所看不顺眼。于是乎,曹操的纪律检察官陈群就多次写了报告,在朝堂上大骂郭嘉不治行检。那么,不治行检究竟指什么呢?个人认为,所谓官风不正,为害一方是肯定不可能的。如果郭嘉让一方百姓叫苦不迭,即便是最喜爱的谋士曹操也不会手下留情,毕竟他自己也曾 “割发代首”。所以,还有能让汉室大臣们所不齿的就是个人的生活问题。

郭嘉肯定是衣服几季不换,穿着不整齐,说不定还嗜酒,说话带刺、没礼貌。当然,这只是小节问题。郭嘉本人对陈群的批评也是当作耳旁风。而且曹操对郭嘉处事自若也很佩服,反而更器重他了。(曹操对陈群也因查办严密奖赏了他)

郭嘉是死得太早了,有无数人叹息:“没能看到郭嘉、诸葛亮的斗智,真是太可惜了!”不然罗先生是否又会编撰出什么“既生嘉,何生亮”呢?作为历史人流中的一分子,我也很惋惜。

我不想给郭嘉戴高帽子,这样只会贬低他。但他也应该有着很好的评价——名副其实的天生鬼才。不止一次地跟同志们谈起郭嘉的“多谋”,或许这位鬼才晚死一点就会在三国演义中出现更多的谋略。可历史永远不能改变,我们只能在曹操的悲痛中回忆这么一个人;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丹溪翁传原文及译文

试析罗贯中塑造曹操形象

内容摘要:曹操形象一直颇受关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为艺

术形象的曹操,是写得非常成功的。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集民间、历史、

个人因素于一身,从而将一个光辉典范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了人间……

关 键 词:曹操形象 民间性 正统思想 历史因素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它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四书各有所长,单就人物塑造上说,我偏爱于《三国演义》。书中人物颇多,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哪个不是英雄,有谁不是毫杰。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气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放春秋,流芳百世。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诸葛亮两个人物是全书塑造最成功、最中心的人物。曹操是粉脸奸臣,诸葛亮是治世能臣。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流传千古,曹操遗臭万年。这好像有些不公平,但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它,也不讨论诸葛亮,专门讨论曹操。关于曹操的形象,近来争议颇多,特别是建国初期,兴起了一股为曹操翻案的热潮。一些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同志也被卷入其中,像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1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我们应该要区别对待,且不说曹操是否是历史上的歪曲,只说罗贯中是如何塑造曹操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为什么是个否定典型,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近来论争中涉及极少的,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便大家参考。

一、三国故事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就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色人物闪亮登场,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就记载了许多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过后,在民间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故事。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可能是最早的记载之一,到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经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可把“说三分”当作职业来做,说明三国故事在民间是非常流行的,人民也十分喜欢。还有,宋代苏轼《林志》曰:“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的“说话”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到元代,有三国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也记载了三国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并以蜀汉为主线,还串以大量的民间传说,为后来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2在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就有《赤壁鏖兵》等剧目,使三国故事得以更加丰富。再后来,元明之际的剧目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就有六十多种,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颂扬刘、关、张的义气,而贬斥曹操的奸狡。具有明显的反曹倾向。

罗贯中就是在这些民间传说,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罗贯中也不例个,在创作《三国演义》时,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保留了尊汉抑曹的观点。也就是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把他归为否定形象的一面,并加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于一身的曹操出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3他只能将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最中心、最成功的人物——诸葛亮、曹操两个人物都流传千古,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超人的才智,冷静的头脑,在他身上,集中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曹操则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关于这点,黄立新老先生说得较清楚:“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确实是个有作为的人,他代表了当时寒族地主阶级利益,……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阶级的残酷,狡诈的恶德。”4这两个人物一正一反,开成鲜明对比。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在民间深受人民喜爱的,但具有明显的偏重倾向,总是将诸葛亮归为正义,而把曹操当成灾星,是人民的大敌。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很可能也是出于无耐,才把他写成这个样子的。

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下《三国演义》的版本,目前,学术界认为最可靠的有两种本子,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是《三国志演义》。前者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明代嘉靖年间刊刻,较接近罗贯中的原本,但文字粗朴,内容平易。后者全书一百二十回,是经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的本子,毛氏父子主要在回目、文辞、论赞、诗文等方面进行了整理,修改,使全书更加紧凑完整,大约成书于康熙年间,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本子,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毛氏修订本。在书中,有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对我们了解曹操的本来面目有些困难。所以有许多人对曹操这个形象产生了怀疑,书中的艺术形象与历史上的政治家有了一大段的距离,这就是罗贯中的民间性原因所致。

二、罗氏的时代正统思想的射映

作为历史人物,承担后人的是是非非,好像是不可推托的责任,不管他对历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有天壤之别。就曹操而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没理由否认,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却也有颂扬的地方,如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以不足敌方十分之一的军力而把敌方打得一败涂地,使其一掘不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罗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这不能说不与罗氏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无关。

关于罗贯中,我们知之甚少,据明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竞不知其所终”。由此可知,罗贯中大略生活于元末明初。5作为生活于两朝之交的时代,目睹了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历经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有可能他还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明人说罗贯中“有志图王”,6从这点看,他应是元明间人。鲁迅也说罗贯中为“元明间人”。(见《中国史略》)。对于生活于这样一个动荡年代的作家,他的创作肯定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时的起义以恢复汉族为号召的,把北方元朝比做三国时的曹魏,这在当时是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从宋起,汉族就屡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掠,退居偏安江南,就早也把北方比做曹魏了,罗贯中也是当时人民之一,对北方(元朝)当然有一定的否定因素。这根本不足为怪,完全可以理解,他的《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写成的。元朝眼看就要崩溃,他不可能还要对元朝大加赞赏,而把曹操写成一个有德之士吧!他反对元朝,也就是反对曹魏,即曹操,为了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否定性形象,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这里,还存在一个时代价值取向和正统思想的问题。所谓“正统”,不过是统治者为其统治的合法性而控制人民的思想武器。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找借口,以让人民承认政治权力之合法性。7或说的来源承接尧、舜的禅让,或说统治区域是中原——黄河流域,或说自己乃皇室后裔,最终却是一个目的:巩固统治,与人民的利益关系并不大。三国以后,各朝统治者有各自的正统观念,晋朝是承魏而建,它就以魏为正统,以蜀汉为非正统。陈寿著《三国志》就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为偏霸的,到宋代,又出现了民族并存,金、辽、宋并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都把自己说为合法政治权力,金、辽在北方,自比曹魏,地统中原,是正统;宋地处南方,偏安江南,势如蜀汉,以蜀为正统思想。而罗贯中的时代,起义以恢复汉族为号,也就是和宋的正统观一致,因而,就得否定曹魏的正统,既否定曹魏,也就是否定曹操,在作品中,曹操就不能堂而皇之了。也就是说,罗贯中不可能在作品里给曹操脸上添光,而是有些加黑。

三、抹不掉的历史

前面,我们以作品的民间性和时代性两个方面论述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有意无意地将曹操写成一个反面人物,使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特性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以作为作者的一个借托。但就这两方面的影响,还不足以说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的曹操不止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还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有好,也有坏,坏中有好,好中有坏,让人捉摸不透。要不然也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从这点说,我们不得不承认罗贯中的高超绝技,既然是好坏兼备,而前面我们都说的是影响罗氏塑造曹操坏形象的方面的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影响罗贯中在写曹操时大加赞赏的呢?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它就必得尊循历史,受历史的影响较大,往往是实多虚少。生活于三国时代的曹操,罗贯中固然不能了如指掌,只能通过“”、史书等材料来对其了解,而最权威的史料莫过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陈寿《三国志》中,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现在,我们还应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8他在当时文学领域独领风骚,在他的昌导下,“建安文学“得以发扬光大,他自身也很有成就,诗文并茂,独树一帜,现今还有多篇文章流行于世,《嵩里行》大家想来不会不知道吧,这就是曹的佳作之一。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说他是一位文学家一点不过分。

在《曹操集》的出版说明中,开篇就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9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曹操的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后,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激化,世家贵族地主阶级控制的东汉开始瓦解,并面临崩溃。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地方割据势力集团。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国思想,使自己的实力逐渐加强,通过二十多年的争斗,终于统一了北方。曹操认为要进行统一战争,就必需得效法于秦汉,实行法家的耕战政策,大兴屯田,用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10这段文字足可见其屯田强兵之策,还有《败军令》、《孙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张法治的观念,反对礼治的尊法反儒思想。这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可取之处,我们今天不是在高喊“依法治国”吗?不就是效法于古吗?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毫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权,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好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可能算是对曹操较为公平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系统看来,他有五大优点:11

第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这在《三国演义》中也颇为显眼,从曹操一出场开始,便有所反映。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但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12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诸侯各怀异心,否则,这段历史又将是另一种写法,这里,也可看出曹操的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

第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关于曹操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13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他对周瑜的聘任:“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遗蒋于往说周瑜,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亦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

第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什么,是严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军法,践麦者斩首,而自制法又自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已,将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道”之计。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法的权威。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况且,割掉几根头发,也不是什么大碍。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举个实例:淯水兵败后,夏侯敦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被制者不满,反污于禁造反,而于禁不加申辩,仍全力整兵迎击张绣,义无反顾。战后,操当即表彰于禁:“淯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中能整兵讨暴,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封于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

第四,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在征张绣时,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家鸡犬者,如罪。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

第五,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在汉末,“家家欲为帝王,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对其大加猜忌,谤议,而曹操则无所谓,无意激流勇退。

以上几点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也是历代英雄的志气,曹操具有这几个优点,也算不枉为英雄了,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些优点都是有迹可寻的,说明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还是纳了历史因素的。不光如此,有时还加以夸张。这就是历史演义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缘故。

四、我的一些说法

综上所述,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影响下,对曹操取了抑制的办法,作品反映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否定形象;而罗贯中的时代背景,也不容许他对曹大加赞扬;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曹操在罗贯中笔下不能翻飞为“诸葛亮”式的人物,诸葛亮要他来衬托。就这两方面来说,曹操的形象被塑造成否定人物,也势在必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演义,就应该以实为本,以虚为补充。罗贯中在塑造时也没忘了这一点,将曹操写成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物,说他简单,是说他可用一个字概括——奸;说他复杂,是说他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恶中有善,善中有恶,让人捉摸不透。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就只读到了简单的一面,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喊为曹操翻案,看来,我们还需再读一遍,去体会罗贯中写曹操这个人物的苦衷。

注释:

1见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6版

2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3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奉“蜀以宗室为正”。由此,在明间开始了尊刘抑曹的传说。

4见黄立新《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真实问题》(《古典文学论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版)

5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永乐二十年(1422),时80岁,据此,可知元至甲辰(1364)时,他22岁,

罗贯中与他为“忘年交”,则当属1315年左右生人。

6见明人王圻《稗史汇编》

7参见汪文学《正统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8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卷二第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见《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4年版

10见《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4年版

11参见刘敬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12见《三国志·武帝纪》

13见姜洪、姜海《曹操爱才》(《文史天地》2004年第3期)

参考书目:

1《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

2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校辑)中华书局1958年

3 《南村辍耕录》(陶宗仪著)四部丛刊本

4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

5 《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华书局1980年

6 《曹操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4年

7 《古典文学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8 《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9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 《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出版社1983年

11 《三国演义纵横谈》

12 《另古代文学史问答》(曹基础、陈新璋、罗东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文学评论丛刊》(古典文学专号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丹溪翁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先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竹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华山将受道学,又到那里去拜师求教,进一步领会到关于道德和人性与天理之关系的学说是那样的博大精深、纯正周密,于是就把它作为专门的事业。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于医学的人,不能够使我康复。你很聪明,超乎常人,也许愿意从事医学这门技艺吧?!”丹溪翁由于母亲患有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当时正在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校订的《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丹溪翁不分昼夜地研习此书。不久就醒悟了,说:“拿着古代的方剂来治疗现在的疾病,那时势必不能够完全适合的。如果要建立法度、确立规则、制定标准,必须用《素问》、《难经》等经典吧!但我家乡的众多先生中缺少能够通晓它们的人。”于是就打点行装外出旅游求学,寻求别的师傅并请教他们。便渡过了了钱塘江,走到了吴中,从宛陵出来,到了南徐,左后抵达建业,都没能遇到理想的师傅。等回到杭州,忽然有人把他同一郡的罗先生介绍给他。罗先生名叫知悌。字子敬,世人称他为太无先生,是宋理宗时的一名进侍,精通医学,得到了金朝刘完素第二代传人的真传,并且兼通张从正、李杲二家的学说。然而心胸狭窄得很,依仗才能、厌恶侍奉他人,世人也都很难合乎他的心意。丹溪翁去拜见他,先后往返多次,罗知悌都不跟他见面。不久求见更加诚恳了,罗知悌才接见了他:“一见面就说你不就是朱彦修吗?!其时丹溪翁的医术已有一定的名声,所以罗知悌知道他。丹溪翁受到接见之后,就面朝北变形在白纸历来正式拜罗为师,接受他的教诲。罗知悌遇到了丹溪翁也很高兴,就把刘完素、李杲,张从正三人所有的书都传给了他,并给他阐发三家学说的要领,不过都一概取决于医经的是非,而且说:“完全舍弃你原来学过的医术!因为他们不是正道的东西。”丹溪翁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在心里也没有一点阻碍不通的问题了。过了不久,就全部长吴了他的学说而后回去了。

丹溪翁家乡拘泥于陈师文、裴宗元的学说的众医们,听了丹溪翁的言谈,立即大表惊怪,既嘲笑他,又排斥他,只有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就要痊愈了吧!”许文懿得了半身不遂的病,医生不能治愈已有十多年了,丹溪翁用从罗知悌那里学来到的医术治疗他,效果非常之好。由此嘲笑而又排斥丹溪翁的众医们,才都心服口服。几年之内,声望很快显扬了开来。丹溪翁并不自我满足,进一步又把刘完素、李杲合掌从正三家的学说加以推论发展。认为刘完素和张从正的学说,其中论述造成脏腑气机病变的因素有君火、相火、风、湿、燥、寒这六种,而由于湿、热与相火三气导致患病又是最多的,于是就用推陈出新的泻火法治疗疾病,这的确是高出前代医生了。然而事实还有阴精不足、相火易于妄动,或者阴阳两虚,湿热自行旺盛的情况,又应斟酌着慎用泻火之法;认为李杲所论饮食劳倦导致内伤脾胃、那么脾胃阳气就不能升发、连及心肺阳气也都会陷入中焦,因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子治疗它们的学说,这也是前人所没有的东西。然而在北方,天不够高,在东南方,地不够厚。天属阳,地属阴。西北之人阳气容易不足;东南之人,阴火容盛。如果不知道这些,而只死守李杲的大法,那么一身之阳气不足的病人固然可以痊愈,但若对阴火旺盛的病人也随之用李杲之法,我担心会反而加重病人的病情了。于是对三家的学说,弃其所短而用其所长,又用太极之理、《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的有关意义参验它们,用《内经》的理论贯穿起来,来探求其中真谛所在。而后认为,《内经》中所论“火”的道理,原来跟太极一动就产生阳气、各具特性的五行互有感应就会运动并产生变化的学说有着相合之处;《内经》中所论引颈容易受损而不足的道理,原又跟《礼记》中所说的养阴之意相同,于是撰写了《相火论》和《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两篇文章,来阐发他的观点。

从此,丹溪翁的医术更加出名了。各地因病来请他的人,于是就从四面八方的路上络绎不绝的来到他家,丹溪翁全都应请,前往治病。他治的病人共有多少、疾病的情况怎样、用了什么良方、服了什么药而痊愈了,从以前到现在,灵验的是哪些人、是哪个县哪个乡里、病人的名字是什么,都能从见闻中得知,明明白白,可以记下。

浦江县的郑义士患上了痢疾,一天傍晚忽然昏倒在地,双目上翻,小便失禁,大汗淋漓。丹溪翁诊测他的脉象,脉大而且没有次序,就告诉病家说:“这是阴虚而又阳气突然丧失的疾病,是因为病后饮酒并且行了房事得上的,不过我能治愈他。”立即让病家熬制了人参膏,而且迅速灸治他的气海穴。一会儿手动了起来,又一会儿嘴唇动了起来。等到人参膏熬成之后,让他服了三次就苏醒。其后服完了数斤人参膏,病就痊愈了。

天台县的周进士患了恶寒的病,即使暑天也一定要用棉被盖着他的头。服了数百剂附子汤,更重了。丹溪翁诊测其脉,脉象又滑又快,就告诉他说:“这是热症国中却反现寒象的疾病。”就用辛凉的药剂让他服下,吐了一升左右的痰,同时盖在头上的棉被减去了一半;又用防风通圣散让他服下,痊愈了。周进士本来高兴得很,丹溪翁说:“病愈后必须用清淡的饮食来调养脾胃,排除杂年来保养精神,那么肾水就能产生,心火可以下降,否则,附子的毒性一定发作,恐怕就不能救治了。”他不能这样做,后来丹溪翁被告知周进士患了毒疮发于背部的病而死了。

一名男子患了小便不通的病,医生用利尿的药治疗,更重了。丹溪翁诊测其脉,右手寸部的脉象又弦又滑,说:“这是积痰之证,积下的痰在肺里。肺属上焦,而膀胱属于下焦,上焦闭塞时下焦也会不通,譬如滴水的文具,必定要在上边的孔打开之后、下边孔里的水才能流出。”就按照治法使他大量呕吐,吐完后,疾病就象丢失了一样。

一名妇女产后有个东西不能回去就象衣服的大襟,医生们不能弄清那是什么东西。丹溪翁说:“这是子宫。由于母体气血虚弱,所以随着孩子一起下来了。”就给了黄芩当归之类的药物,同时加上升麻升提它,又用了加工皮革的公认的方法,用五倍子熬成汤药来洗它,使它的皮收缩起来。一会儿,子宫就上去了。丹溪翁安慰她说:“三年后就可以再生孩子了,不用担忧。”后来果然应了丹溪翁的话。

一个贫穷的妇女成了寡妇后独自过着日子,患上了癞疮,丹溪翁看到她的病,心中非常怜悯,就说:“这种病世上号称难治的原因,是由于病人不守禁忌。这个妇女生活贫穷,因而没有丰厚的饮食,是个寡妇,因而没有情欲之事,或许可以治愈吧!”就亲自备办药物治疗她,病愈了。后来用了数百剂四物汤,终于不再发作。

丹溪翁行医的事迹,都是这类情况。因为他遇到疾病进行治疗时,不拘泥于古方,所以治的病就能痊愈。不过对于各家的方论,却也无所不通。他人拘泥固执、死守古方,丹溪翁确是灵活取舍,但最终又都同古法的精神吻合。很短的时间内,跟他学医的人都象回声一样紧随其后、象影子一样紧跟不离。丹溪翁教导他们勤奋不息,忘记疲倦。

丹溪翁年老以后,就听从了弟子张翼等人的请求,撰写了《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书,医学的人常常诵读研习并从中获得准则。

丹溪翁为人简朴,诚实谨慎,品行坚贞,待人温和,刚毅庄严,清高不俗;以正直立志自勉,以诚信立身处世;至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性,实在是出于天性。供奉常规祭祀的时候,都要考订其礼仪规定并恭敬地哀泣先人;在照料母亲大人方面,能按时调节她的饮食起居等等并尽心尽力地奉养她。宁肯对自己刻薄一些,但对兄弟们一定要使他们丰足;宁肯对自己的孩子刻薄一些,但对兄弟们的孩子一定要给得优厚。不是适宜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是正当的道理就不去谈论。喜欢谈论鼓劲的得失问题,每每慷慨激昂地表现出以天下之忧而为忧的气概。当世有名的达官贵人常常屈尊虚心地请教他,丹溪翁给他们坦率地陈说治国治民之道,并无什么顾忌。但是只要谈到荣华名利之事,就生气地起身而去。跟人交往,以改用三纲五常作为断交或亲近的标准。曾说:天下遵行仁道的时候,那么人们的品行就象依着树干而茂盛生长的枝叶一样,根基坚实而淳朴高尚;天下丧失仁道的时候,那么人们的言论就象没有树干而徒然存在的枝叶一样,缺乏根基而虚美不实。品性,是人的根本;言论,是从它派生出来的东西。如果听见了虚美不实的言论,看见了舍弃根本而追逐名利的行为,就怒容满面,犹如就要受到玷污似的。丹溪翁就是如此地超群出众,行医仅仅是一个方面的事情罢了。不过他研究理学和做事的大家风范,已全部记载在我的朋友太史宋廉所写得他的墓志中了,所以这里不再记述,而谨记下他的可以流传于世的医学事迹作为他的传记,期望能使后代的君子得以互相参照。

论曰:从前西汉的严君平,学问渊博无所不通,在成都街头以占卜为生。人们有了邪恶是非的问题,就按照蓍草和龟甲显示的结果给他们陈述其中的厉害。不过在同做子女的谈话时,都依据孝道;同做弟弟的谈话时,都依据顺从兄长之道;与做臣子的谈话时,都依据忠君之道。史书上称赞他的风范、声望和气概、节操,完全可以使贪婪的人受到感动,使风俗得到劝勉。丹溪翁在婺州学习并掌握了道学的源流精髓,然后从事了医学。有人由于医事来求见的话,从来没有不是用保全并修养精神来启迪他们的心志。至于一句话语、一次沉默、一个行为、一次静处,凡是有关的,尤其能够恳切地给人以教诲,使人振奋、急迫、感慨、激动、自我鞭策得无暇他股。左丘明有过这样的话:“仁爱之人的话,它的益处真是多而又大啊!”确实如此。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来所谓正直、诚实、学问渊博的对人有益的朋友,又能因为医生的身份而轻视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