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和镇肝熄风汤的比较

2.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怎样治疗?

3.羚羊角的搭配方法以及保健功效

4.中医帮你治疗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的中医治疗

5.羚角钩藤汤中配伍霜桑叶和滁菊花的用意是

羚角钩藤汤_羚角钩藤汤和天麻钩藤饮区别

本方治证为热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闷躁扰,甚则神昏。由于热灼阴伤,热极动风、风火相煽,以致手足抽搐,发为痉厥。治宜清热凉肝熄风为主,辅以增液舒筋,化痰宁心之法。方中羚羊角,清泄肝热,熄风止痉之效颇佳,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两药相合,凉肝熄风,共为君药。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熄风,以加强凉肝熄风之效,用为臣药。《本草经流》说:“菊花专制肝木,故为祛风之要药。”热极动风,风火相煽,最易耗阴劫液,故用鲜生地、白芍药、生甘草三味相配,酸甘化阴,滋阴增液,柔肝舒筋,上述药物与羚羊角、钩藤等清热凉肝熄风药并用,标本兼顾,可以加强熄风解痉之功;邪热亢盛,每易灼津成痰,故用川贝母、鲜竹菇以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以上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凉肝熄风药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故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剂。

方歌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和镇肝熄风汤的比较

1.心阳虚衰证

主症:骤然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困难或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或神萎淡漠,右胁下出现痞块并渐增大,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辨证:本证常出现于婴幼儿,或素体虚弱而患肺炎喘嗽者,即邪盛正虚患儿,来势急,病情重。由于邪毒炽盛,损伤原本不足之心阳,肺闭气郁导致血滞而络脉瘀阻。临床以突然出现面色苍白,紫绀,四肢不温或厥冷,右胁下痞块增大,脉细弱疾数为辨证要点。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代表方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附子、煅龙骨、煅牡蛎、白芍、甘草等。

2.邪陷厥阴证

主症: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双目上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辨证:本证由于邪热炽盛,内陷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而致。临证以病情突然加重,见壮热、烦躁、神昏、四肢抽搐、口噤项强等心肝二经诸症为要点,病情危重。

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常用药物:羚羊角粉、钩藤、茯神、白芍、生地黄、甘草、黄连、黄芩、栀子、郁金等。

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怎样治疗?

镇肝熄风汤主治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所致的肝风内动。症状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治法以镇肝熄风为主,兼以滋阴潜阳。②羚角钩藤汤主治邪热传人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的肝风内动证。症状以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神昏,舌绛而干,舌焦起刺,脉弦数。治法以凉肝熄风为主,兼以增液舒筋。

羚角钩藤汤和天麻钩藤饮均能平肝熄风,治疗肝风内动之证。其中羚角钩藤汤长于清热熄风,主要用于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高热、痉厥;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之力较缓,但兼清热活血安神之效,适用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眩晕、失眠等症。天麻钩藤饮主治肝阳上亢之轻症,镇肝熄风汤滋阴药物较多,主治阴虚风动,手足蠕动,以阴虚阳亢为病机.

羚羊角的搭配方法以及保健功效

概述因中耳、乳突在解剖上的特殊性,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极易向邻近及远处组织扩散,引起各种并发症,称为“耳源性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胆脂瘤型中耳炎,骨疡型中耳炎次之,单纯型中耳炎较少,多由于脓液引流不畅、骨质破坏严重、机体抵抗力差、致病菌毒力强等因素引起。感染扩散途径有通过破坏或缺损的骨壁、解剖通道或未闭骨缝及血行途径。根据出现并发症的部位分为颞骨、颅内和颅外3大类,较常见的颅外并发症有耳后骨膜下脓肿、迷路炎、耳源性面瘫等;颅内并发症有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硬脑膜外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耳后附骨痈患者觉耳痛较剧,伴高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脓耳面瘫患者自觉面肌功能减退或消失,不能提额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漏气,口涎外流,不能自收;脓耳眩晕患者自觉眩晕阵发性发作,恶心呕吐,喜闭目静卧,活动时或每遇刺激时眩晕发作。

中医学称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为脓耳变证,是指由脓耳变生的病证,多因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久蕴,腐蚀骨质,脓汁流窜,邪毒扩散而成。

治疗一、耳后附骨痈1.热毒壅盛证症状脓耳病程中,耳流脓突然减少,耳内及耳后疼痛加剧。发热、头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或滑数;检查外外耳道后上壁塌陷,有污秽脓液或肉芽,鼓膜穿孔,耳后完骨红肿压痛,甚将耳廓推向前方,数天后肿处变软波动,穿溃溢脓。方一龙胆泻肝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泻火解毒,祛腐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肺火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小便,引热外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而不伤正。

按语壮热者加二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加强清热解毒作用;痛甚加乳香、没药以行气活血止痛;脓成未溃者加穿山甲、皂刺以消肿溃坚。方二仙方活命饮来源《外科发挥》组成金银花20克,天花粉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穿山甲6克,皂刺10克,贝母10克,陈皮10克,防风6克,白芷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天花粉、生甘草清热解毒;当归、赤芍活血散结;乳香、没药散瘀止痛;穿山甲、皂刺活络消肿;贝母、陈皮化痰散结;防风、白芷祛风止痛。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功效。

按语本方适用于肿甚或脓肿溃破者。

2.气血亏虚,余毒滞耳证症状脓耳日久,耳后流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或兼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唇舌淡,脉细;检查耳后痈肿溃破,溃口经久不愈,形成瘘道,脓稀色白,疮口暗淡。方一托里消毒散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

功效补益气血,托毒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当归、川芎等补益气血,双花清解余毒,桔梗、白芷、皂刺排脓。

按语若疮口暗淡,脓液清稀者加薏苡仁、白扁豆、车前子等健脾渗湿;若脓稠排出不畅者加蒲公英、桔梗、野菊花等清热解毒排脓。方二补中益气汤来源《东垣十书》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益气,升举升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补血,陈皮理脾行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按语本方用于气血不足者。

二、脓耳面瘫1.热毒壅盛,蒸灼脉络证症状口眼喎斜,耳内流脓,耳痛剧烈;全身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检查鼓膜充血,穿孔,流脓稠厚味臭,完骨有叩压痛。方一①龙胆泻肝汤合②牵正散来源①《医宗金鉴》②《杨氏家藏方》组成①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②桃仁10克,红花10克,全蝎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龙胆泻肝汤清肝胆火热而解毒;可加桃仁、红花、全蝎以活血通络,合牵正散以祛风通络。

按语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

2.气血亏虚,湿毒阻络证。

症状耳内流脓日久,渐发生面瘫,初起者面部运动失灵,迟缓不收,日久患侧肌肤麻木,肌肉萎僻;全身见肢倦无力,食少便溏,唇舌淡白,苔白腻,脉细弱或涩;检查见鼓膜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流脓污秽味臭,有肉芽或息肉。方一①托里消毒散合②牵正散来源①《医宗金鉴》②《杨氏家藏方》组成①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②桃仁10克,红花10克,全蝎10克。

功效托毒排脓,祛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托里消毒散托毒排脓,牵正散祛瘀通络。

按语脓多者加薏苡仁、冬瓜仁、车前草等利湿排脓。方二补阳还五汤来源《医林改错》组成黄芪120克,当归尾3克,赤芍5克,地龙3克,川芎3克,红花3克,桃仁3克。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按语本方用于面瘫日久,气血亏虚,脉络瘀阻者。

三、脓耳眩晕1.肝胆湿热,风扰耳窍证症状眩晕耳痛剧烈,恶心呕吐,动则加重,耳内流脓黄稠,伴耳鸣耳聋;全身伴见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尿赤便秘或发热、头痛、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方一①龙胆泻肝汤合②天麻钩藤饮来源①《医宗金鉴》②《杂病证治新义》组成①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②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8克,栀子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①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肺火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小便,引热外出;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而不伤正。②本方为治疗兼有热象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常用方。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为君;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共为臣;山栀子,黄苓清热;杜仲、桑寄生补肝肾;益母草活血;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茯苓宁心安神,健脾补中。上药合用,共凑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效。

按语脾胃虚寒者慎用本方。

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证症状眩晕反复发作,头重胀,耳鸣,耳内流脓缠绵难愈,脓液腐臭;全身伴胸闷恶心,痰涎多,倦怠无力,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红,苔白润,脉缓弱或濡滑。方一①托里消毒散合②半夏白术天麻汤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医学心悟》组成①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②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茯苓10克,橘红10克,甘草6克,生姜2片,大枣5枚。

功效健脾祛湿,涤痰止眩。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托里消毒散健脾益气,托毒排脓;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涤痰、息风。两方合用共奏健脾祛湿、涤痰止眩之功;按语湿盛者可加泽泻、薏苡仁、石菖蒲以加强利湿化浊的作用。

3.肾经亏损,邪蚀耳窍证症状眩晕时发,耳鸣耳聋,耳内流脓经久不愈,脓液污秽味臭或如豆腐渣样;全身可伴见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健忘多梦,舌淡红或红绛,脉细弱或细数。方一六味地黄丸来源《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

功效补肾培元,祛邪排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以熟地、怀山药、山芋肉补肝肾、健脾胃,入丹皮、泽泻、茯苓使该方补而不腻。

按语于偏阴虚者。酌加石决明、生牡蛎等以滋阴潜阳止眩,加蒲公英、二花、皂刺等以祛邪排脓方二肾气丸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干地黄15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2克,桂枝10克,炮附子3克。

功效温补肾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加肉桂、附子以补水中之火,鼓舞肾气,通过水火互补,阴阳协调,则肾气自健,肾气自振,正切阴生于阳、阳生于阴之理。

按语本方用于偏阳虚者。

四、黄耳伤寒1.热在营血证症状耳内流脓臭秽,突然脓液减少,耳痛剧烈,头痛如劈,项强,呕吐,憎寒壮热,心烦燥扰,但神志尚清,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方一清营汤来源《温病条辨》组成犀角6克,生地黄10克,玄参10克,竹叶心10克,麦冬10克,丹参10克,黄连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

功效清营凉血,泻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犀角咸寒主清心营;黄连苦寒清心;生地、玄参、麦冬清热滋阴;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丹参凉血透络清郁热。诸药合用共奏泻热解毒而清营凉血之功。

按语此症型应配合西医治疗。

2.热入心包证症状耳内流脓臭秽,耳痛、头痛剧烈,高热不退,颈项强直,呕吐,嗜睡,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方一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等来源《温病条辨》组成玄参心10克,莲子心6克,竹叶卷心10克,麦冬12克,连翘12克,犀角尖6克。

功效清心开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清宫汤专清心包邪热,犀角清心热;玄参、莲子心、麦冬清心养液;竹叶、连翘清心透热,以使心包邪热向外透达;热盛者加竹沥、瓜蒌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均为清心开窍之成药,具有醒神志之效,可酌情选三丹之一。

按语此症型应配合西医治疗。

3.热盛动风证症状耳内流脓臭秽,耳痛、头痛剧烈,高热,手足躁动,甚则神志昏迷,筋脉拘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或肢软偏瘫,舌质红绛而干,脉弦数。方一羚角钩藤汤来源《通俗伤寒论》组成羚羊角4.5克,钩藤9克,桑叶6克,菊花9克,生地15克,白芍9克,川贝12克,竹茹15克,茯神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肝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解痉;桑叶、菊花轻清宣透;生地、白芍、甘草滋阴柔肝缓急;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宁心安神;按语热盛可加石膏、知母;便秘加大黄、芒硝;口干、舌红绛加水牛角、丹皮、紫草凉血解毒;如有抽搐可选全蝎、地龙、蜈蚣以息风止痉;痰涎盛者加服安宫牛黄丸。

中医帮你治疗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的中医治疗

很多的中药材都是有着不同的养生的功效的,中药材不仅仅是可以治疗疾病的,而且还有很好的保健的作用和效果的呢,羚羊角也是一味中药材,可以有很好的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那么如何食用呢,来看看羚羊角的搭配方法以及保健功效吧。

1、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羚羊角性寒,清热力强,善入肝,有良好的清肝热,息肝风作用。所以宜于热极生风,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如用治温热病热邪炽盛,热极动风之高热神昏、惊厥抽搐者,常与钩藤、菊花、白芍等配伍,即羚角钩藤汤。用治癫痫、惊悸,可与钩藤、天竺黄、郁金、朱砂等同用。羚羊角可以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一些热性的疾病有好处,而且还可以有缓解惊厥发热的作用,对于抽搐的病人来说也是不错的保健药材。

2、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亦有显著的平肝阳作用,可与石决明、牡蛎、天麻等平肝潜阳药物同用,共奏平肝阳,止眩晕之效。

 3、用于肝火上炎,目赤头痛。本品善于清泻肝火,故宜治肝火上炎之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常与龙胆草、决明子、黄芩等配伍,如羚羊角散。如果是肝脏上火的话,用这些配伍是不错的选择,而且还可以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作用和效果。

关于羚羊角的搭配方法以及保健功效等一些小常识,大家都知道了吧,可以看出的是羚羊角的好处也是有很多的呢,可以有很好的保健的作用,比如说对于发热惊厥啊或者是抽搐头晕头痛等等的情况有调理的作用,也要注意合理的搭配。

羚角钩藤汤中配伍霜桑叶和滁菊花的用意是

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湿罗音为主要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夏季节较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是我国婴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本病属中医“肺炎喘咳”的范畴。

病因病机

外因为感受风邪,包括风寒,风热;内因为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痰浊内蕴。

外邪袭肺,使肺气郁闭,炼津成痰,痰阻肺络,壅塞气道,致宣肃失职,肺络失宣,而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凝而为痰,阻于气道,故可出现咳嗽,气促,喉中痰鸣;若热邪炽盛,灼津炼液成痰,痰阻气道,痰随气升,则出现壮热烦渴,喘咳多痰,甚则痰声辘辘。邪盛而正虚,内陷厥阴则动风惊厥;心阳虚衰则脉细欲脱,均属危重变证。病后期,正胜邪却则迅速向愈,正虚邪恋则产生阻虚肺热或营卫不和的证候。

本病病位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其病理机制为肺气郁闭,痰热为主要病理产物。

辨证论治

1.常证

风寒闭肺证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喘,痰稀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开肺,止咳化痰。

方药: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宣肺通窍;痰多者加白前、莱菔子、橘红以化痰止咳。

风热闭肺证

证候: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咳嗽气急,痰多,痰黏稠或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热重者加柴胡、黄芩、山栀、板蓝根以清热解毒;咳剧痰多者加浙贝、瓜蒌、天竹黄以宣肺止咳化痰;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大黄以通腑泄热。

痰热闭肺证

证候: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五虎汤是由麻杏石甘汤加细茶组成。麻杏石甘汤宣肺定喘,细茶有清神化痰作用,配合葶苈子、大枣泻肺降气,以增强清热涤痰、泻肺定喘的作用。热甚者加黄芩、连翘、山栀清热解毒;痰盛者加贝母、天竹黄、桑白皮以清热化痰;喘甚痰涌、便秘者,加生大黄、牵牛子以通腑泻肺;面唇青紫者加丹参、红花、赤芍活血通脉。

阴虚肺热证

证候:病程较长,低热出汗,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阴虚肺热较重者,加青蒿、地骨皮以滋阴退热;热重者,加黄芩、知母以清解肺热;咳甚者,加川贝母、枇杷叶润肺止咳;大便干结者加生地黄、当归、火麻仁以补血润肠;盗汗明显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汗。

肺脾气虚证

证候:病程延长,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虚汗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痰多者加半夏、陈皮、胆南星燥湿化痰;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肃肺止咳。

2.变证

心阳虚衰证

证候: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胁下可出现瘀块,舌苔薄白,质略紫,脉象微弱疾数。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心阳虚衰时,伴见面色、唇舌青紫,右肋下瘀块明显者,可加当归、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通利血脉;若出现气阴两竭时,宜加用生脉散以育阴潜阳救逆。

内陷厥阴证

证候: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羚角钩藤汤具有凉肝息风、增液缓急之功,牛黄清心丸具有清热解毒、醒神开窍之功,两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息风开窍之效。

正确答案:B

解析:羚角钩藤汤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

。方中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清热解痉;霜桑叶、滁菊花--散肝热、平肝阳;白芍、生地--滋阴养液,养肝柔筋;川贝、竹茹--清热化痰而通络

。临床应用以高热不退、手足抽搐为辨证要点